阳原县
,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张家口之间,总面积1849平方公里。阳原名意为阳水流经之地,治属幽州。
阳原县
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如下:
战国时,属赵国,置安阳邑,治所在今开阳。
秦朝时,仍置安阳邑。
西汉时,属并州代郡,置三县,其中之一为阳原县,置县时间为汉景帝前元年间(前156~前150年)。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阳原县撤销。
三国魏时,置安阳县,属幽州代郡。
晋朝时仍为安阳县。
北魏初,仍置安阳县,属代郡。
隋时,阳原县东、西分属涿郡、雁门郡。
唐初沿袭隋制。武德六年(623年),属蔚州灵丘县。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属河东道兴唐府兴唐县。
五代十国时期,属晋国蔚州。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天福三年,属辽。
辽时,属西京道大同府。统和年间(983~1012年),置弘州,辖永宁、顺圣二县。
金仍置弘州,属西京路大同府。
元初,阳原县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辖襄阴、顺圣二县。
明朝时,阳原县直属京师宣府。
清朝时,属直隶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西宁县。
民国二年(1913年),为避免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将西宁县改为阳原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阳原县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1952年11月15日,阳原县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9月19日,阳原县与蔚县合并,定名蔚县。1961年5月27日,阳原县、蔚县分离。1993年6月30日,阳原县属张家口市至今。
如今,阳原县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不断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阳原县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和加工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阳原县注重对历史遗迹、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非遗传承培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阳原县的深厚文化内涵。
在社会事业方面,阳原县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阳原县将继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阳原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泥河湾遗址群。
1.泥河湾遗址群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拥有世界上稀有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完整记录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自1921年发现以来,已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的遗址300余处,包括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数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东亚人类近200万年来的连续演化历史,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作出了独特贡献。2022年底,泥河湾遗址群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23年4月18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正式授牌。
2.阳原晋剧
:阳原晋剧原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又称中路梆子,建国后统称晋剧。清末民初,晋剧从山西晋中传入张家口市阳原县,经过八代艺人130多年的加工、改造、提升,逐渐融入当地民俗文艺特色,借鉴阳歌、二人台等精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新艺术形式。
阳原晋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分生、旦、净、末、丑行当,讲究唱、念、做、打功夫。其特点包括旋律婉转流畅、唱腔优美圆润、道白通俗易懂、表演幽默诙谐。
阳原晋剧的唱腔属板腔体,分“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主要唱腔,有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7种板式;腔儿有五花、三花、走马、二指、导板腔、十三咳和四不象等7种。伴奏乐器有大胡、二弦、三弦、四弦、马锣等。
在阳原晋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剧目。例如,阳原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赵瑞芳,6岁学戏,12岁登台演戏,14岁演出主角,主攻花旦,兼演小生,有20多年的舞台演出经历,现任阳原县青年晋剧团常务副团长。她在传统代表性剧目《打金枝》中饰演的金枝女,在河北省获奖剧目《泥河湾传说》中饰演的小长梁等舞台艺术形象都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河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荣誉称号。剧团自己创作、上演的大型晋剧《毛毛匠》,反映了清朝末年一位阳原毛毛匠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受到广大观众好评。阳原自编晋剧《贴窗花》曾被中国评剧院移植演出。
阳原晋剧剧目多取材于社会生活,与群众生活、思想、情感联系紧密,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其发展面临挑战,业余剧团纷纷解散,爱好者日渐稀少。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阳原晋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阳原晋剧院作为专业院团和这一传统项目的传承者,在创作、表演和新人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3.阳原秧歌
:阳原秧歌是阳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原秧歌通常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表演,其表演形式富有特色。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不等,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舞者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阳原秧歌的风格特点兼具幽默诙谐与潇洒喜庆。其动作丰富多样,通过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扭动,如肩、胯、膝、腕的转动,来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阳原秧歌的内容往往基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人们表达欢乐、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幸福的方式,承载着阳原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在阳原县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阳原秧歌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除夕夜的民俗文化表演、元宵节的社火活动中,阳原秧歌都是备受瞩目的节目之一,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近年来,当地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阳原秧歌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继续在阳原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异彩。
另外,阳原县还有曲长城背阁: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 曲长城木偶戏:富有地方特色。 竹林寺寺庙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冯子存笛子演奏技艺:其演奏风格独特。碎皮加工技艺: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西城王氏木雕技艺、弘州玉雕技艺、弘州张氏泥塑技艺、麻绳制作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制作出的作品精美绝伦。揣骨疃圪渣饼、西城陈氏熟肉、化稍营驴肉:作为百年品牌,传承有序。
阳原县还有一些其他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西汉古刹龙门寺、笔架石窟三悬洞、五岳莲台竹林寺、鳌鱼息壤云盖寺、北国古邑开阳堡、北魏行宫温泉池、千年古刹鹫峰寺、昊天胜景玉皇阁等,每个景区都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史书和古建艺术的精品。
阳原县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多样性,还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确保它们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人们也应该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