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过寿的规矩,家里有老人别忽视了
泱泱华夏,悠悠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并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流传下来了一些颇有哲理的“俗语”。
这些俗语中包含了各行各业,比如说有盖房子的,有人情世故的,有预测天气的,还有一些民间规律的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脍炙人口。
而在今天,我说一句关于“老人”的俗语:“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啥说法呢?其实过寿的规矩,家里有老人别忽视了!

七十岁、八十岁到现在是怎样一个岁数:
常言道,“人过七十古来稀……”,其实这句俗语说的是古代的时候,因为在古时候,由于医学水平和条件的限制,人到了七十以后,也算是难得的高寿了。
比如说孙思邈、孟子、乾隆、张三丰等等一些长寿的老人,不过相对于古时候的平均寿命来说,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因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古代的平均寿命少的可怜:
在春秋战国时期,平均寿命大约为二十岁;
到了唐代,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到了二十七岁;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增长到了三十三至三十五岁左右。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也从建国之前的几十岁,到现在的78岁,寿命也是成倍的增加。
所以来说,现在70岁、70岁的老人就像是60岁一样,是非常年轻的。

七十不添衣:
那么为什么说“七十不添衣”呢?具体理由有几点:
①在古时候,“人过七十古来稀”还是很符合现状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句俗语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俗语而已,因为“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原因,在古时候能活到70岁也是非常长寿了。
对此我讲述一个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在自己60岁大寿的时候,举办了一次“千叟宴”。
按照康熙的旨意,不论官民,只要是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参加这次宴会的,所以也就有很多老百姓都千里迢迢地赶来京城参加这次宴会。
不过在古时候,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其实偌大一个大清朝,长寿的老人并不多,其中:
90岁以上的有7人,80岁以上的有192人,70岁以上有1394人,65岁以上的1012人。
当然这个场面也是十分宏大的,康熙帝看着这个场面也高兴地不得了,但是我们通过上述的说法,那时候能活到80岁以上,也就屈指可数了,当然能活到70岁以上,老人也是并不多的,仅仅只有1000多人。

②在古时候,人们还是非常贫穷的,没有多余的银两去添加衣服。
“三十三两白银”的事情大家都听说吧。
相传在清朝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其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为33两白银左右,但是支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为36两白银。
所以老百姓的收入和花销一年也就有了3两银子的差距,当然这收入与支出差距也并不太多,按照现在的货币来说,也仅仅是几千元左右。
不过在古时候,农民们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万一遇到不好的气候,遇到饥荒的话,那么这33两白银自然也是入不敷出了。
因此在古时候的贫穷社会下,买衣服又需要更大的花费,因此也就有了“七十不添衣”的说法。
但是放在现在来看,其实并没有道理的,因为进入现在社会以后,我国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平均寿命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人均存款方面,也是遥遥领先的,其寿命也到了78岁左右,很多老人在退休以后,更是大量的置办衣服,所以这句俗语显然不符合实际了。

八十不祝寿:
常言道:“六十而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而耄耋”,所以老人到了80岁以后,也就到了耄耋之年了。
那么什么是耄耋之年呢?
对于这种说法,出自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耄耋之年通常被用来泛指非常高龄的老人,特别是那些年岁已达八九十岁的长者。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到了耄耋之年后,也视为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命结束和新的开始,所以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注意才行。
那么为什么说“八十不祝寿”呢?主要有几种原因:
①“寿”分为几种。
按照民俗的说法,寿分为下寿,中寿以及上寿,其中来说:
老人到了60岁以后,被称为下寿,也叫花甲寿等。
老人到了80岁以后,被称为中寿,也称为“米寿”,因为米字看起来就像是八十八。
老人到了100岁,这也是称为上寿了,对于上寿来说,也是“期颐之年”,当然到了一百零八岁,其寿诞也称为“茶寿”了。
虽然总体的来说,寿分为三种,但是过寿还是有讲究的,按照民俗的说法人到了80岁这一年以后,还是不过寿的。

②民间过寿,有“过九不过十”的说法。
按照民间的习俗来说,有着“做九不做十”,“做虚不做实”等等习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到了逢整数的年龄,比如说70岁、80岁、90岁甚至100岁的时候,一般都是不在这一年去过的,要提前一年过寿。
比如老人到了80岁的时候,要在79岁的时候过80大寿,而不是在80岁这一年的生日过寿,这是因为:
按照传统的说法,“九”为长久的意思,而“十”则代表着圆满,根据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什么事情都是“忌满”的,因为有这“月满为亏”的说法。
意思是说,人到了圆满的时候,会走下坡路的,所以做了整十岁的寿辰,似乎意味着已将寿做完,这是很不吉利的。故此也就有了不过八十大寿的说法。
③民间过寿,还有“做七不做八”的说法。
对于数字“八”来说,我们现代人也是非常喜欢的,比如说“八”的谐音和“发”是差不多的。
但是对于过寿来说,却有了过七不过八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相对于八,我们古人更喜欢七,而七有七仙女,七星等等。但是关于八,却有“七成八不成”,“七成八败”,“七生八死”等等说法。
由此来说,对于过生日也是一样,因为老人到了80岁以后就进入了“耄耋之年”,也是不容易的,为了有一个好的运气,因此有了这个俗语,“八十不祝寿”。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俗语“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按照古时候的说法来看,其实有几分道理的。不过到了现在,一些俗语已经不适用了,但是对于过寿的规矩,还是延续以前为好,不过也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