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古木参天,有数百年的松树、古梅,更有琅琊榆、醉翁榆等特有的珍贵品种。走进琅琊山,仿佛进入人间仙境,顿觉清凉透骨,幽雅舒适,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称。

琅琊山名胜古迹甚多,有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最著名的当推“醉翁亭”了。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主张革新时政,得罪了朝中权贵,宋仁宗听信谗言,将他贬至滁州任太守。欧阳修来到滁州,结识了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两人遂成挚友。为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从此,欧阳修常跟朋友到亭中饮酒游乐,有时也在此办公,自号为“醉翁”。

他为眼前的自然美景所陶醉,遂作《醉翁亭记》,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醉翁亭”因而名闻遐迩。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个亭子,到了明代,开始兴旺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有“数百柱”,可惜年代久远,历遭破坏,直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中壁上有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全文,笔法遒劲有力,豪气奔放。亭前有酿泉,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池1米见方,池深0.67米。酿泉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泉旁是长流不息的山溪。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怡亭、意在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

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筑雄伟,月洞形山门上书“琅琊胜景”四个大字。寺内最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高14米,雕梁画栋,殿内塑有如来佛、观世音、十八罗汉,个个栩栩如生。藏经楼建在寺院的最高处,相传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曾将一部贝叶经藏于此处。寺院大部分是民国初年重修的,除了部分明代建筑外,还有唐碑、宋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寺院东有松、竹、梅三友亭和濯缨泉,泉池约两米见方,3米多深,泉壁上刻有“濯缨”二字,是明代嘉靖年间郑大同所制。“濯缨”原意为洗漆系帽子的丝带,后用以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之意。濯缨泉水晶莹澄澈,甘甜可口,常年喷涌不绝。

藏经楼后半山腰有雪鸿洞,洞口危石为门,危石上有两株古朴多姿的榆树。洞的正面有一个大“佛”字,另有两块石刻,—块为“丙子面壁处”,另一块有3米多高,上刻“南无释迦牟尼”,字大如斗,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写。洞内四壁及顶部皆为巨石,奇险嶙峋,深奥莫测。

雪鸿洞上面不远处便是归云洞。山洞“石峦离立,如斧削刀截。巨石横门,欹危如坠。朝雾暮云,迷离缥缈,故名‘归云’”。此间一向为游人必到之处,历代有许多骚人墨客赋诗留题赞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