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中提过一个观点,后来演绎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定律”,原话是这样的——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想,国人能轻易接受这舶来的“10000小时定律”,想必和植根于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的思想有关。
毕竟,我们对坚持和聚焦的力量深信不疑,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然而,当你对一件事情花了10,000小时,一定有用吗?
反过来,那些失败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小时的努力吗?
在10,000小时这个关键词的背后,还藏着哪些潜台词、变量是我们没注意的呢?
其实,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仅提到了10,000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它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
10,000小时的努力固然重要,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首先,格拉德威尔提到一点,如果一个人智商低于120,是很难成功的。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
什么意思呢? 通俗地说,不够聪明的人,很难成功;而足够聪明的人,不见得一定成功。
这一点很残酷地揭开了天赋差距的影响,而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
毕竟,听到”勤能补拙“这样的话,我们还能努把劲。如果颠覆这一点,奋斗的依据都没了。
在网络上听到这样一个段子,某平台发起一个"最希望高考取消的科目",结果有高达70%的学生选择了数学,然而,高考就是为了淘汰这七成人!
回到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能考上清北的,的确很大程度上要靠智商。
其次,格拉德威尔提到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运气或时代大背景对成功很重要,简单讲就是生要逢时。
反过来,如果生错时代,成功的可能性注定很低。
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在成功时,习惯于往内归因,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我们在失败或遭遇挫折时则习惯于往外归因,把失败归因为大环境太差、运气不佳、别人使绊子等等,总之不是自己的错。
然而,跳出来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运气和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都是既定的,绕不开的。
第三点,格拉德威尔还指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
人生起跑线,生而不同。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这是无法选择的。
好的出身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滋养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撇掉经济要素,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和缺乏规矩。
即使有天赋加持和后天努力,如果少了家庭带来的格局和气度,也会发展受限。
概括来说,有了智力上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家庭和周围小环境的托举,再加上10,000小时的努力,下苦功夫,才有了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可能。

10,000定律
谈到这里,也许大家会有些泄气。
大家可能会暗暗叹气,那我们这些禀赋平平、出身一般的普通人不就没希望了吗?
并不尽然。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条件能保证谁一定成功,只不过有一些相对"最优解”和有效途径而已。
观察四周,无论是个人天赋、大小环境还是个人努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