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本为一家,只是“用法”不一样而已,一个“玩自己”,一个“玩别人”。
在“玩别人”上,想必老子是最高明的,悟出“道”只是“玩人”顺带的产物而已。
诸子百家没有一个是为了出世而生,都是为了入世。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才是最大的阴谋。
道家的阴阳辩证哲学,实属为人性量身定做的理论。
人性是什么?
是贪的无限延伸,而生出的诸多人性化“对立点”。
贪字在哲学符号逻辑范畴里是没有反义词的(唯一一个“廉”是社会化词汇了),贪就像是一个不可逆的箭头,无限延伸向远方,在延伸的过程里产生无数个矛盾对立点,这就是人性的诸多表现。
例如:
舍得(舍弃与获得);
傲慢(得到而显)与谦虚(得到而藏);
嗔怒,对于阻碍贪婪箭头延伸事物的攻击,反向是防守;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恨,与嗔怒一个意思,反义词与近义词同为羡慕,嫉妒与羡慕的区别在于嗔怒的攻守之度。
等等…
都是围绕贪婪本能的“一正一反”的“对立点”。
如果顺应人性使然就是“恶”(动词,低级智慧手法),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恶劣”(形容词,坏的,不利的)。
如果反人性就是“善”(动词,高级智慧手法),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善良”(形容词,好)。
善绝非形容词,而是一种高级的“反人性”智慧手法。

为何是要反人性呢?
答案是:为了满足更大的贪欲。
善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智慧,在老子口中讲述就是“上善若水”,老子并不是说水是善良的,而是说水的“智慧”才是最高级的——能贪万物!
这是一种谋略,而人们总是感性化的去看待,如果人总是加入主观情绪去学习,永不得佛道之法。
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因为贪婪而存活,在原始单细胞时期,就要吞噬周围能量而满足自身发展,这就是贪,这是生命体存在的最基本行为。
贪没有反义词是因为这是不可逆的,不贪等于死亡。
吞噬就会产生“攻守”,如何吞噬对方即为“攻”,如何不被吞噬即为“守”,生命体的智慧就在于攻守之中。
而攻守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内核只有一个,就是伪装。
生物的拟态、保护色是原始的低级谋略,通过人类智慧的发扬光大,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欺诈”,这就是谋略的本质。
伪装就是“盾”,识别就是“矛”,矛盾的无限变化产生了谋略的各种形态。
整个人类社会(包括生物界)都活在矛盾的对立之中。
对于矛盾的深刻洞察,才能真正的运用谋略出神入化。

而矛盾攻守(谋略)之中最高明招法莫过于“示弱”,老子讲“柔弱胜刚强”,如能做到柔弱,即可胜过刚强,而变得更强。
柔弱并不是真的要变弱,而是为了变得更强;
无为并不是真的要什么也不做,而是为了贪的更多(无不为)。
如果在一个竞争环境里,可以做到如水一般柔弱,那么必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人并不可能变成水,也不是真的为了变成水,而是向水学习高明的谋略和生存之道,正所谓“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也可理解为“藏匿”,谋而贵周密,藏得更深,谋略才有更大力量,人类(包括生物)的取胜之道就在于藏匿、在于示弱。
回到开篇,老子悟道只是玩谋略、玩攻守、“玩别人”的顺带产物而已,为何这样讲?
人只有善于攻击,才能体会防守之道;
“玩别人”玩得好,才能体会“玩自己”的真谛;
只有入魔,才能入佛;
只有入世,方能出世。
道家的阴阳二元辩证哲学,对于感悟佛法,提供了至为便捷的途径!

所以将知识分成三个层次:
上层,是佛道之法,在于阴阳,有无;
——为一切思想提供最底层逻辑,是事物存在的最基础前提,属于“0到1”;
中层,是谋略之法,在于攻守,虚实,动静,真假,奇正等二元相生相克;
——为思想提供具体的规则、辩证的“用法”,让事物“动”起来,属于“1到2”;
下层,是存在之法,在人类社会诸多领域,观察其存在的形态结构。
——为思想有所为提供对事物、环境等的观察和阐述(解构),外部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内部的情感结构、思维结构等。了解一个个“死”结构,属于“2-3”。
结构观讲述的是:
下层“死”的存在形态,通过上中层的“体用”哲学而“活”起来,静态结构就变成了动态结构,通过观察动态结构而指导生活实践,并做到重新“建构”。
而我辈俗人悟佛悟道暂且不云,只求能够做到“内外部结构平衡”即可:
人打造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就会有相应的外部结构复映;
针对外部结构的产生的变化,人的内部也要相应的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