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春节的诗句经典名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5 12:18:55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1、春节。《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七夕。《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4、重阳。《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元宵。《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6、元宵。《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7、端午。《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8、中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9、寒食。《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10、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元日》

本诗取自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相信有部分同学会以为说的是元旦,但题目中的“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日”指早晨,因此,“元日”指的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又因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通常在立春节气的前后,故中国人又将其称之为“春节”。

2、《青玉案·元夕》

本诗取自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夕”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满城灯火、火树银花的元夕之夜,主人公寻觅着灯火零落处的女子。古时,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3、《清明》

本诗取自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时间是公立4月4-6日中的某一天,通常被认为是清新明朗的一天。清明作为节气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一个纪念的节日却形成于唐朝,又称“扫墓节”(The Tomb Sweeping Day)、“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4、《端午日赐衣》

本诗取自诗圣杜甫的《端午日赐衣》。“端”在汉语中是开始、初始的意思。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礼节”“重五节”“菖蒲节”等,时间是每年的阴历五月五日,这一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端午节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于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1、传统节日作文: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眨眼间,一年又过去,新年不知不觉到了,家里也慢慢变得忙碌起来。

2、清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是欢乐的闹钟,催促我起床迎接崭新的一年。在我看来,新年有“两乐”,这“第一乐”便是吃美食啦!到了吃完饭的时间,之间桌子上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那冒着热气的烤鸭、那爽脆可口的春卷、那肥而不腻的红烧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就要吃,“小馋猫,先洗手哦!”爸爸慈祥地看着我,笑着提醒我说。接着,我便大快朵颐,这顿美味,简直可以让我回味好几天呢。

3、“第二乐”是放烟花,我想到了除夕要放烟花,于是拉着爸爸,想叫他现在就给我放这漂亮的烟花,爸爸点了点头说:“小傻蛋,就知道你最换烟花,这不,爸爸已经准备好啦!”除夕夜的天空化身成了“画布”,各色烟花开始“大显身手”啦!瞧那五光十色的“冲天飞剑”多神气,飞一般地速度窜上天空,随着“嘭”的一声,天空中绽开一朵大花、美丽无比……我手里拿着的是“灰太狼”,给爸爸点燃了,放在地上,呵呵,灰太狼喷火了,还是很好看的。又点燃了一根长棒子的烟花,飞出一颗颗小火花,“啪”地一声就消失了。我还想接着放,爸爸说,春晚快开始了,我们看了一会,我再给你放,不急啊,今天我们可是要守夜的呢!

4、春晚的节目也是精彩之极,很快就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伴随着《难忘今宵》的音乐,爸爸又搬出了一种超大的礼花,点燃了它,瞬间,“嘭”在高空形成了灿烂的花,或者说是无数的星星,可是这星星却是立马熄灭,但是又很快亮起,前仆后继,好看极了。难忘的除夕,我将年年等待这快乐。

元日是关于传统节日的什么诗

元日是关于春节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