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渡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1881~1936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简介:
早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五四运动前后,提倡新文化,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
1930年起,成为左翼文学联盟的领袖人物。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中。

(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新文化运动前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各类文学作品:
1.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中篇小说《阿Q正传》
5.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
6.杂文集:
《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等。

7.翻译作品:
《现代日本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死魂灵》《毁灭》《浊流》 《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夏娃日记》《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壁下译丛》《艺术论》《文艺与批评》《苏俄的文艺政策》等日本、苏联、西方等国家的作品。

1936年鲁迅先生因肺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民族魂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唤醒中国人民的觉悟而呕心沥血、奋笔疾书,直到最后一息。斯人已逝,但鲁迅精神却永远存留人间,这就是中华的“民族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