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理琐事”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法律的目的和谦抑性
法律是用于规定和处理较为重大的事项,而不是琐碎之事。刑法具有谦抑性,即在道德和民事规定无法充分处理问题时,才需要发动刑法。法律是伦理的最低限度,是“道德底线”,例如不能杀人、不能放火等,这些事项有必要纳入法律中,而一些轻微的道德问题则通过道德制裁来处理。
社会效果和人情考量
如果法律将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进行规制,法律条文会变得繁多、冗余,甚至可能产生自相矛盾或不恰当的地方。此外,轻微纷争不诉诸法律,可以节约司法资源,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会变得冷漠和肃杀。中国社会重视人情,轻微纷争通过非法律途径解决,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法律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法律是一种普遍性规范,是在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进行抽象的基础上作出的规定。法律需要规则制定者、决策执行者和纠纷裁判者具有较大的思维格局和宏大的视野,能够探寻背后的法律关系,制定和使用规则,寻求妥当而审慎的解决方案。
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法院的资源和精力有限,如果过多地处理琐事,会导致法官无法集中精力处理重大、复杂和有影响的案件,从而影响司法效率和法律尊严。
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事关生命健康,尤其是他人生命健康的事项,法律会进行细致规范,这体现了法律对人情的关怀,也是现代法律人文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法律不理琐事”这一说法强调了法律应当聚焦于处理重大、普遍和紧迫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纠缠于琐碎的细节。这有助于保持法律的简洁性、普遍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