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7岁的蕊蕊踮起脚尖,小手紧紧贴在透明玻璃窗上,向移植舱内的哥哥怡轩比了个爱心。这是怡轩接受骨髓移植后的第三天,也是小蕊蕊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三天。
“哥哥好了就能出来跟我玩了。”蕊蕊眨着眼睛,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舱内正在缓慢活动的哥哥。
四天前,这个7岁女孩的造血干细胞被缓缓输入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哥哥怡轩体内,成为照亮怡轩生命的一道光。
7岁妹妹为兄捐献造血干细胞
怡轩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有五年了,据他的父亲孙向辉介绍,近五年来怡轩一直依靠药物维持治疗,但病情始终没有明显好转。“不得不做移植手术了,”孙向辉说,“这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在国家骨髓库没有找到合适配型后,全家人进行了配型检查。结果让一家人既高兴又纠结:7岁的蕊蕊与哥哥配型成功。
“得知配型结果后,我陷入了新一轮的为难,”孙向辉坦言,“一边是蕊蕊年龄小,担心捐献对她身体有影响,一边是急需移植手术的怡轩。”
然而,蕊蕊的懂事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她经常听到我们讨论病情,在医院看到哥哥的情况,加上兄妹感情一直很好,她就自己说愿意给哥哥捐献。”
捐献过程中,蕊蕊的表现更是让孙向辉心疼不已。“从小到大没打过针的孩子,却在每天抽血的时候没有掉一滴泪。”孙向辉回忆起蕊蕊抽血时的场景,不禁红了眼眶。
8月21日,蕊蕊的造血干细胞成功采集并输入怡轩体内。移植期间,怡轩只能待在无菌舱内,蕊蕊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医院,隔着玻璃看望哥哥,将小手贴在玻璃上。

从“小感冒”到“再生障碍性贫血”
时间倒退至2019年。4岁的怡轩开始反复感冒发烧,身上不时出现淤青。“孩子贪玩调皮,磕磕碰碰很正常。”怡轩父亲孙向辉回忆起当初儿子的病情,语气中仍带着深深的自责。“刚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然而,一次发烧后的血常规检查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彻底改变。怡轩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意味着他的身体无法正常产生血细胞。
“大家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身体出现的任何问题,不要像我一样当时没有足够重视孩子的身体问题导致治疗延误了一段时间。”孙向辉哽咽道。
近五年来,孙向辉和妻子吕红杰带着怡轩从未停止过治疗。据他们统计,医疗费用已经累计达数十万元。由于夫妻俩要轮流照顾孩子,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和医疗支出。

父母的双重守护
孙向辉的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的。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他已经走在购买新鲜蔬菜和馒头的路上。回到出租屋后,他开始了一天的“战斗”:将蔬菜浸泡盐水、削皮焯水、用高压锅蒸煮消毒;所有衣物都必须高温灭菌,连床单也不例外。
他的动作精准而熟练,像一台精密仪器。先把青菜浸入淡盐水中,再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任何一点细菌都可能危及怡轩的生命。高压锅的蒸汽在他眼前腾起白雾,消毒柜的嗡鸣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孙向辉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神经始终高度紧绷,不敢有丝毫松懈。
医院内,妻子吕红杰负责照顾陪伴怡轩。她剃了光头,每天穿行在消毒液的气味里,全身心守护着儿子。
如今,移植手术完成已经第四天,怡轩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地有了好转,已经可以在移植仓内活动自如。孙向辉说,目前怡轩的各项指标正在逐步恢复,但还需要继续观察排异反应等情况。
虽然等怡轩出舱后,抗排异治疗和康复过程仍然漫长,但此刻,移植仓外,蕊蕊看着舱内的哥哥怡轩,将手紧紧贴在透明玻璃窗上:“哥哥好了就能出来跟我玩了。”
记者:梅寒 见习记者:夏晰琳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