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王兰坤 马东亮 王延义
8月16日,走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未来农业园区,在一个种植西瓜的设施大棚内,眼前的景象让人一亮:一片绿油油的瓜秧匍匐在地,些许已开的黄色花蕊点缀其中,橘色粘虫板悬在半空。更令人称奇的是,一只只肥嘟嘟的小鹅苗漫步在瓜田中,不时地低头啄食垄间杂草。
“禽蔬共生”:瞄准生态农业“加速超车”

未来农业园区技术负责人刘立功告诉记者,西瓜全程种植使用的都是生态防控技术,“从种植到收获,不打一滴化学药剂,除草、杀虫、杀菌……全部使用生态措施。”他说,现代化高科技的大棚及配套智能化设备,为西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密闭的生长空间有效隔绝了90%以上的外迁飞虫。粘虫板可以把漏网的以及内生的飞虫消灭在幼虫阶段。而小鹅苗则担当起了“除草卫士”的责任。
“引入小鹅苗吃草,我们有多方面的考虑,除草是实际需要,但是随着小鹅苗长大,食量增加,田间杂草满足不了它们的食物需求时,它们会因为饥饿偷食西瓜秧苗。这时,我们就把长大的鹅苗投放进小番茄棚或者辣椒棚,一来它们吃不到挂在高处的果实。二来,可以持续发挥鹅苗的除草作用。”
这就是“禽蔬共生”种植模式的真实写照。然而,引入“禽蔬共生”种植模式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为生态农业背书。
未来农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张强介绍:“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地改变。20世纪90年代,人们刚刚摆脱了‘冬天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困境,当时‘无公害’蔬菜呼声渐起。进入新世纪,‘绿色蔬菜’渐渐成为新宠,有关认证也相继出台。而现在,高端消费群体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全程不用一滴药’的生态农业,正式走上历史舞台。”那么,“禽蔬共生”种植模式无疑是“生态农业”最真实的例证。
张强表示,高品质蔬菜的诞生,一方面解决了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打造高端、差异化蔬菜品牌也提供了必要条件。“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打造高端品牌。生态农业的落地,再辅助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才能让农产品像工业品那样,实现品牌化。”
后来居上:一步到位打造高端现代农业典范

“出道即巅峰”,这句话用在园区设施的建设上,一点儿也不为过。
不论徜徉在园区的棚间地头,还是漫步在各个品种的种植棚,映入眼帘的设施设备,无不显示着当今设施农业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智慧。园区运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全国各地考察过很多园区,在综合了各方面的利弊后,引进了‘寿光模式’,以此建设运营园区。”
这里提到的“寿光模式”,已经发生了多次迭代升级,仅大棚建设一项,自1989年第一座冬暖式大棚建成起,至今已经历经七代。“我们现在建设的高标准双膜棉被拱棚,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设施蔬菜大棚了。里面配备了智能物联网设备,随时可以采集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而且大部分农事操作都实现了自动化。”
由于园区身处山区,地势起伏又多水,而且低温寡照天气连绵,贸然发展设施农业风险不低。因此,早在园区建设之前,选择历经30多年孕育成熟的“寿光模式”无疑为园区发展上了“保险”。让园区实现“弯道超车”变成了可能。
除去硬件上高科技赋能,在种植技术方面,园区也实现了一步到位。多位有着数十年实战经验的技术老师,从寿光赶来,长年驻守园区,随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园区种植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见效益”。
园区规划建设高点站位,长远规划,全产业链布局。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实现了全功能搭配,还杜绝了10年、20年后发展潜力不足的隐患。
浙鲁牵手:共富迈进“快车道”

园区地处浙江省衢州市,这里山多水多,地势起伏多变,当地农户多年来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农业生产多是粮食作物,偶有柑橘、柚子等果树种植,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外出务工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不二之选。
如何让山区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这成为当地政府部门重要决策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于时,便有了“寿光模式”引进浙江省衢州市,先后有衢州市柯城区和衢江区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落地。衢江未来农业园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园区建设以来,当地农户被聘请来参与农事管理,渐渐地,“种大棚”能赚钱的风声传进了农户耳朵里,最多的时候,近百名农户进园工作。
不仅如此,位于信安街道的柯城园区更是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收益”,10名当地农户成为“共富合伙人”,以“分包租赁”的形式,拥有了自主管理的大棚,迈入了“共富”的快车道。
浙鲁牵手,寿光的农业智慧在衢州大地开花结果。寿光驻衢州项目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衢州市两个园区样板的成功,是辐射带动浙江其他地区共富的前提保证。下一步,现有园区的运营和“寿光模式”浙江化的创新和成功,将作为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