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时乳腺增生,退一步乳腺结节”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被很多人归结为忍出来的、憋出来的、气出来的!尽管坏情绪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并非唯一诱因。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份防御指南,一起科学认识乳腺癌,从日常预防到科学筛查,将“胸”险拒之门外。
认识乳腺癌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是有序的。受多种致癌因子影响,人体乳腺上皮细胞开始疯狂生长,出现了增殖失控的状况,成为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据统计,2020年我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数为42万例,发病数在女性全部癌症发病顺位中位居首位,且有年轻化趋势。
乳腺癌早期临床症状
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早期的常见“信号”。它常常出现在乳房的外上象限,多为单侧单发。摸起来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也不光滑,就像一颗小石子在乳房里,而且不太容易被推动。大多数时候,它是无痛的,但也有少数情况会伴有隐痛或刺痛。
乳房皮肤改变
乳房皮肤改变也是乳腺癌早期的重要表现。当出现“酒窝征”时,乳房皮肤会像小酒窝一样凹陷下去,这是因为肿块侵犯了腺体与皮肤之间的韧带,把皮肤给牵拉了。而“橘皮征”则是乳房皮肤变得像橘子皮一样粗糙,这是由于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造成淋巴水肿。
乳头异常
乳头出现异常情况也可能是乳腺癌的征兆。比如乳头凹陷、乳头溢液(血性、浆液性或水样的液体)。
腋窝淋巴结肿大
腋窝淋巴结肿大和乳腺癌关系密切。当乳腺癌细胞脱落,会侵犯周围淋巴管,并向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初期就可能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肿大的淋巴结还能活动。
乳腺癌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肿块=乳腺癌
√正解:据统计,约有80%~90%的乳腺肿块为良性(如囊肿、增生、纤维腺瘤等)。
误区二:男性不会得乳腺癌
√正解:乳腺癌患者中,男性约占0.5%~1%,而且恶性程度较高。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不可控因素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那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癌几率也逐步上升。
▶月经、生育史: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更高。
可控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长期抽烟喝酒、高动物脂肪饮食、肥胖、睡眠不足、长期情绪不良等,都会增加患癌风险。
▶未生育、晚育:初次生育年龄超过30岁、终身未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大。
▶长期接触放射线: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线,会对乳腺细胞造成损伤,提高患癌几率。
▶长期服用含雌激素药物或保健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能扰乱体内激素平衡,增加患病可能。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乳腺癌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限酒,降低患癌风险。
▶减少含激素类药物(保健品、食品)的服用: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和保健品,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适龄生育哺乳:尽量在合适年龄生育,并坚持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发病几率。
▶调节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与他人沟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定期筛查:
①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乳腺钼靶检查。
②40岁以下女性,可每月进行一次乳房的自我检查(包括观察外观和触摸检查)。
有家族史者可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小提示
规律的自检与医学筛查结合,可提高早期发现乳腺癌概率。
如发现异常症状,请及早就医。乳腺癌并非绝症,及时干预、科学治疗与积极的心态是关键,可显著提高早期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无需过度焦虑。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通讯员:楚欣龙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