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闽南丨以拳为魂以艺传心 泉州四项武术绝技传承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59:00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陈冰 施惠清 文/图

在泉州的非遗宝库中,武术类非遗如璀璨明珠,承载着闽南人的尚武精神与文化智慧。从刚柔并济的拳法到巧夺天工的器械技艺,从抗倭古阵到独门绝学,一代代传承人以匠心守初心,让古老技艺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新生。

日前,泉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记者就此采访四位市级非遗传承人,聆听他们与五枚花拳、施厝扁担术、南安蛇脱壳古阵法、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承故事。

三十载传艺育新人 “地上飞龙”展雄风

项目:泉州少林地术拳 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树煌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人黄树煌

“手似罗汉身如龙,盘腿若虎尾步象犬”——这句拳诀,是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人黄树煌的写照。作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用30多年让这门被誉为“少林地上飞龙”的拳术,从泉州洛阳镇的黄氏宗祠,走向全国。

泉州少林地术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1979年被列为我国南方少林拳系的稀有拳种。其源自明代泉州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由“四月大师”所创。后因白莲庵遭清政府焚毁,僧尼流散,拳术遂传入泉州、福州等地。清同治年间,此拳传至泉州洛阳街黄氏宗祠的裕泰武馆及裕泰镖局创始人、武举人黄凤南,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

该拳种分为上、中、下三盘套路,拳法演练中呈现出滚、翻、扑、跌、蹿、钩、摔、剪、奔、跳、钻等技法,搭配擒拿、倒地制敌之法,彰显地术实战技击及地面锁控术的技艺特征,因此有着“少林地上飞龙”的美誉。

黄树煌与地术拳的缘分,刻在家族基因里。他自幼跟随父辈习练地术拳,曾先后向泉州民间武师学习南拳,又拜福州地术拳名家陈依九的高徒蔡楚贤及吴太端为师,深入钻研地术拳的精髓,并兼修北派拳法、螳螂门等技艺,将各家所长融入地术拳,形成了自己“刚猛中藏灵巧”的风格。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黄树煌所开设的《非遗地术拳》课程,已成为健康管理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之一。

“传承非遗,不能只靠口传心授,还要有体系化的教学。”20世纪90年代,黄树煌因公外派至新加坡从事武术教学两年,在东南亚传播地术拳。自2000年起,他开始在青少年中推广地术拳,并于2014年全面推动“武术进校园”工作。2019年,他在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开设地术拳选修课程,至今已培养众多学生。

30多年来,黄树煌在武术、人文、社会学实践研究方面深耕不辍,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项。2020年,他荣获教育部职业院校传统技艺全国二等奖;2022年,其非遗教学成果获全国第二名;2024年,他又以首席专家身份获评“全国十大优秀教学案例”及“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优秀案例”。指导学生获国家、省市级竞赛奖项80余项。

一根扁担藏乾坤 乡土绝技走世界

项目:施厝扁担术 市级非遗传承人:施秉章

施厝扁担术传承人施秉章

在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一根普通的扁担,在施秉章手中能化身为攻防兼备的武器——这便是他传承三十余年的施厝扁担术。从1991年拜师施福坤学艺,到如今成为施厝扁担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和众多武术同仁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传承的担子,让这门乡土技艺走出国门。

施秉章和众多武术同仁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传承的担子,让这门乡土技艺走出国门。

关于施厝扁担术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明朝沿海倭乱,人称“施抱牛”的男子将少林正宗拳技传授村民用以自卫,改棍法为扁担术,并自成一派,流传至今。另一说,清乾隆年间,泉州少林寺被毁,武僧洪海和尚因伤流落到今泉港区施厝村,被施姓乡亲收留救治。洪海感恩村民,始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施姓得传棍法后,在农村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衍变为扁担术,现村民仍有“食三年传一支扁担”的说法。

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步母(三战)、七步势等6种,招式势势相成,兼枪带棍,拆练合一,沉稳紧凑。

1991年,20岁的施秉章第一次见师父施福坤演练扁担术,便被深深吸引:“师父拿着扁担,时而如农夫挑担稳步前行,时而如猛虎下山迅猛出击,一根普通的扁担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他当即拜师,从此踏上传承之路。

初学阶段,他先练扎马步、练臂力,再一遍遍练习扁担的基础招式。长期坚持,令他的动作快速、招数沉稳、技艺精湛。2001年,学有所成的施秉章开始在泉港区教学,从施厝小学到区武术协会,他的弟子多达百余人,上至六旬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其中施楚宁、施昭峰等弟子在多个赛事中崭露头角。

2014年,施厝扁担拳文化研究会成立,施秉章被聘为理事;2024年,他升任副会长。“研究会成立后,我们系统整理了扁担术的套路,还制作了教学视频,让更多人能系统学习。”

近十年来,施秉章多次参与施厝扁担术的国际传播。2016年韩国电视台《天下武林纪行》、2018年泰国《亚洲精神》栏目特地来泉拍摄施厝扁担术,施秉章带着弟子们演练,扁担挥舞的风声与招式的呐喊交织,成了独特的“文化名片”。

“扁担挑的是生活,传的是文化。”施秉章说,这根扁担将继续承载着乡土记忆,走向更远的地方。

梅花桩上悟拳理 收徒传艺守初心

项目:五枚花拳 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梅生

五枚花拳传承人李梅生

套路上柔极至刚、刚极至柔;动作上神出鬼没、奥妙绝伦;棍法踮步守角,杀机暗藏;枪法朴实无华,枪枪实战……这便是泉州稀有拳种五枚花拳。

五枚花拳由历史上尊称“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大师创设。清末,游方僧人慧善传至台湾曹炳章,曹炳章来闽后,传给泉州郭清河,郭清河痴心随师十几年,苦心研练,终得大成。1976年,热爱传统武术的李梅生经人引荐,拜入郭清河门下,正式开启了拳术生涯。

五枚花拳如梅花,需经冬耐寒,传承亦需这份执着。

五枚花拳以“花与四时节气”喻技法变化,刚柔并济。其入门需练七路“七星拳”,尔后练十三太保,再习二十一路平地梅花桩套路,讲究“内运眼、耳、心三性,外接意、气、劲三合”。在师父严苛的指导下,李梅生深得精髓,擅长“闭己五行而克他人五行”,虽近代改桩上为地面操练,但他仍保留桩功要义,强调“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传统武术复兴期,李梅生已开始在泉州本地授徒。“拳打卧牛之地,借力发力巧变招”,这是李梅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秉承五枚花拳之梅花柱技艺特点,悉心传授学生“搭、粘、蹿、飘、摇”五种技法的深意——“搭”要似有若无,“粘”要如胶似漆,“蹿”要迅如闪电,“飘”要轻如鸿毛,“摇”要借力打力。这些看似抽象的拳理,在他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成为弟子们的实战本能。

数十年来,李梅生坚持“拳理与实战结合”,在1989年福建省传统拳调赛中获表演奖,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国际武术大赛中摘得拳术二等奖,福建传统南拳精英赛中分别斩获枪术、拳术一等奖,2014年第六届海峡论坛传统武术大赛获拳术银奖,2014年福建省传统武术精英大赛获拳术银奖。

2021年起,李梅生在启明基金会五枚花拳传习基地传授技艺。如今,他每周在五枚花拳馆与大坪山公园授课,并参加“武术进校园”活动,不仅教招式,更传拳理,“五枚花拳如梅花,需经冬耐寒,传承亦需这份执着。”他说道。

锄头扁担皆兵器 抗倭阵法活态传

项目:南安蛇脱壳古阵法 市级非遗传承人:傅良平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传承人傅良平

中国古代野战的战斗队形称为“阵法”,泉州地区自古以来习武成风,在南安丰州镇桃源村,世世代代传承演练着一种古老的阵法,其被称为南安蛇脱壳古阵法。

“蛇脱壳古阵法,是咱泉州人抗倭的智慧结晶。”南安武术协会副会长傅良平一开口,便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他介绍,这套阵法是由明代泉州人俞大猷所创的“独轮车”阵法演变而来,主要采用两两相对的配置,队形演练采用两行纵队,按桃源拳的拳法套路绕阵,队员依序不断交换对手,一个一个过招,犹如蛇脱壳一样,一节一节地行走。阵法人数没有严格限制,器械可以“就地取材”,除了传统兵器,锄头、扁担、雨伞、板凳等“家私”都能成为武器。

傅良平与武术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1976年起,他先后跟随吴永辉、傅仰炎等老拳师学习五祖拳、太祖拳,后逐渐接触到蛇脱壳古阵法。在老拳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兵器、农具、家具等器械的技巧,擅长五祖拳、太祖拳的各种套路,其中以长棍、藤牌、耙、大刀、单刀为最。

1987年,傅良平开始在泉州传授五祖拳和蛇脱壳古阵法。2015年起,他任南安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2019年执掌南安市丰州桃源育英武术馆,2021年获“中国一级武术教练员”称号,同年任南安市武术协会副会长。他技艺精湛,曾斩获2014年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武术大赛”男子壮年组传统武术套路金奖,2019年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第三届“福建省武术精英赛”传统武术套路金奖等荣誉。

蛇脱壳古阵法,是古代泉州人抗倭的智慧结晶。

“赛场是展示的平台,校园是传承的土壤。”傅良平说,2022年起,他开始在南安市华源小学、华侨中学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他还注重用“活动”唤醒关注:2022年,他带队参加“泉州世界遗产日”武术表演,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古阵法的魅力;2023年,他带着弟子们在央视拍摄的“菠萝采摘节”中表演,让阵法与乡村振兴碰撞出火花;同年12月,在纪念俞大猷诞辰520周年活动中,他演练的蛇脱壳阵法,与这位抗倭名将的精神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