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离开一周年,这场特别纪念会让人动容,“华浩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离开一周年,他却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近日,一场无比深情的沈华浩教授学术纪念研讨会在钱塘江畔举行。“学术泰斗、睿智导师、温暖挚友、满分父亲……”200余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杭州感念斯人,在一份份伴随着笑与泪的追忆和重温中,这位呼吸领域大咖仿佛又回到了亲朋好友间。

李雯教授介绍沈华浩教授生平与学术成就,大会供图

去年4月16日,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沈华浩教授因病逝世。他长年牵头中国哮喘防治指南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胸闷变异性哮喘,为推动全球呼吸疾病诊治作出伟大贡献。他的英年早逝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辗转难眠,黯然泪下,写下千字长文哀悼《痛悼我的学生,更是挚友——沈华浩教授》。

守护呼吸健康是他的一生所向

从“中国发现”到“中国标准”

沈华浩出生于医学世家,终其一生研究呼吸病防治。惊艳世界的是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胸闷变异性哮喘,这一成果将以往不可诊治的哮喘变为可诊可治,让全国数百万患者得以重获新生。

“临床医生应该做最好的研究者,以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去体会每个现象、每名患者的研究价值。”沈华浩时常如此勉励自己与团队。

正是 “科研与临床并进”的思维,医者仁心的指引,沈华浩破解了2004年“怪病男孩”的胸闷之谜。故事被《钱江晚报》挖掘首发,全国媒体陆续广泛报道后,他着手积累、研究更多胸闷病例,最终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

随后,沈华浩及团队成员将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认知、诊疗方法普及到了国外,成为国际医学界呼吸领域的一个“中国标准”及中国医学界呼吸领域一个里程碑。

随后十年,沈华浩致力于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他牵头制定《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等,希望更多医生能够认识不典型哮喘,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确诊和治疗,获得“临床治愈”。

他把每一天拆成分钟来过

只为奔跑追赶整个医学的发展

思维快、肯吃苦,常常一周工作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周末无休……沈华浩就是这样专注的人。

守护呼吸健康,是他全部的热爱。

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雯回忆,就算缠绵病榻,沈老师仍将病床上的小餐桌变为办公桌,坚持整理资料、线上会诊、指导学生、牵头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组织PCCM规范化建设、共同推进全球哮喘管理。

“每次遇到华浩,他第一句就是跟我讨论如何将呼吸科做得更强一点,丝毫不谈自己的病情。”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评价,沈华浩是浙大二院公认的杰出人物,学术追求、创新求索、严谨治学、教书奉献汇聚的“华浩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医者温度,是浙大二院精神的有机佐证。

“我们必须每天奔跑追赶整个医学的发展。”殚精竭虑背后,是沈华浩对呼吸事业倾注的全部热爱,他将每一天拆成分钟来过,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高效地做完他所有想做的事。

参会嘉宾在翻看《沈华浩教授学术纪念册》,大会供图

他严以律己,却宽以待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感慨,沈老师自诩是严师,遇到学生犯错也会生气,但生气很快变成思考,将压力扛上肩。“直到现在,同事们碰到疑难病人,第一个念头就是:如果沈老师在,肯定有办法。”

他似灯塔,指引着一批批临床医学家和科研人员茁壮成长,培养出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超级战队。如今,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年门诊量近26万人次,年出院量1万余人次,年肺功能检测超5万人次,慢性气道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肺部肿瘤、肺部感染和呼吸危重症介入治疗等呼吸亚专科齐头并进,近年来学科稳居复旦排行榜前列……每一张瞩目的成绩单,皆是沈华浩的心血之作。

他学术贡献杰出

待人接物更是真诚善意

每位到场的嘉宾皆是沈华浩生前的至交好友,接到邀请的第一时间,他们推掉了工作,从全国各地飞往杭州。

大屏幕定格着家人特意挑选的照片:那是一次化疗后,沈华浩戴上假发、身着白大褂的影像。眼神一如既往得坚毅、嘴角微微扬起,是他最想让人记住的样子。

应颂敏分享沈华浩教授的工作点滴,大会供图

“如果沈老师在场,他一定希望我们笑着、开心着。”在一声声“华浩兄”、“沈老师”中,大家记忆里的这位挚友良师似乎又回到了大家身边:他喜欢在茶室里品茗,讲人生讲科学讲艺术;他打起篮球来满场跑,扳手腕又是呼吸学组里最强的之一;他在深夜总在催促学生休息,自己却还在为他们改论文、在线奔波……

沈华浩教授(左一)和团队成员合影,浙大二院供图

“华浩老师离开我们虽已一年,却始终用他的光芒照亮着我们的生命。”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分享了一位朋友支撑家人抗癌的经历,对方称认识到沈华浩是无比珍贵的事:在所有人建议放弃时,只有沈华浩告诉他坚持的意义,让他感受到被看见、关怀、理解。

“沈华浩学术贡献杰出,但他待人接物的真诚善意更胜前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曾如此评价。

每天出门,沈华浩总习惯带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着20件事情,做一件划掉一件。“别人来求助的事情,要用心一点,能帮就要帮。”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但他将付出轻描淡写成“一通电话、几个建议”,不断压缩着自己的休息时间。

作为满分父亲,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沈华浩从未缺席家庭生活与孩子的成长。“用飞行里程为儿子兑换机票,纠正孩子的论文细节”,他出现在家庭需要的每一个时刻……

那些鲜活片段让追忆渐染暖色,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发来的悼词,“其人简单、乐观、坚强、成就”,沈华浩犹如一颗小太阳,将光热和正能量带给身边每个人,给予他们无比珍贵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沈华浩教授的挚友、同事、学生等敬献鲜花,大会供图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如今,慢阻肺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哮喘、间质性肺病等呼吸慢病与肺癌早筛共同纳入《健康中国2030》疾病防控核心目标。未来,呼吸学科还将聚焦全周期管理体系、多学科交叉研究、“互联网+呼吸健康”模式的深化……“呼吸健康”从医学理想加速转化为现实,沈华浩一定会看到。

沈华浩经典语录

“钻研医学、科研和教学是我深爱着的事业。”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科研的起点是临床问题,终点是解决患者的痛苦。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

“我一辈子只搞呼吸了,一份执着、一份追求、一份坚持,总会有些成绩出来。”

“如今我的身份有很多,可我最看重的身份,依然是医生。”

“呼吸是生命的基础,守护呼吸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尊严。”

“一个临床科学家的价值,就是兼具医生与科学家这两种素养,从一个特殊病例中发现共性的规律。科学家要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指导现实生活。”

“医学是一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学科,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对患者的关怀与理解同样不可或缺。”

“医生除了要尽心为患者治疗之外,一定要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有探索的精神,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