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包头日报》2025年4月23日 6版
在书香鹿城
“眼读”与“耳读”双重交响
午后的我市某书城,一排排书架前零星站着几位读者,而看电子书的座位上却人头攒动;在包头市新华书店阅览区,一位青年人戴着耳机,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屏幕上显示着“帆书”APP的界面。这样的场景,折射出数字化时代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
传统纸质书与数字听书,孰优孰劣?不同年龄群体如何选择?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个社区、学校和图书馆,采访了不同年龄段市民及教育专家,探寻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阅读方式经历的深刻变革。
走访发现,随着“听书”模式在喜马拉雅、帆书等平台兴起,“用耳朵阅读”正成为市民的新选择,传统纸质阅读与新兴的听书模式并行发展,形成了“眼读”与“耳读”的双轨并行格局。

共读一本书
01传统阅读与听书的选择差异
记者在昆区阅立方书店的阅读角看到,市民刘强正捧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细细品读。他表示:“纸质书能让我沉浸其中,翻页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是一种享受。”像刘强这样的传统阅读支持者不在少数,他们认为纸质阅读更有利于深度思考,尤其是历史、哲学类书籍,更适合逐字逐句研读。
然而,也有不少上班族表示更青睐于听书。在包头中科泰磁涂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耿女士每天通勤时都会打开“帆书”APP听书,“开车时没法看书,但听书能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对于儿童而言,听书的吸引力更大。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左弘翊说:“我最近每天睡前听20分钟《八十天环游地球》,因为主播的声音很有趣,比看书更容易理解。”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许多孩子表示听书可以同时做其他事情,比如画画、拼积木等,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但部分老师对此持谨慎态度。刘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认为:“低龄儿童需要培养专注力,听书容易分散注意力,而纸质书能让他们学会逐字阅读,提升语文能力。”市教育局的“阅读能力提升工程”也强调,中小学阶段应注重传统阅读习惯的培养,各学校通过设立“班级图书角”“小荷书吧”等方式,鼓励孩子们接触实体书。
记者发现,尽管不少青少年更偏向于听书,但是我市各个学校都拥有浓厚的书香氛围。走进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小学的“小荷书吧”,琳琅满目的书籍令人应接不暇,学生可以在这里举办读书分享会;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一实验小学每个班级里,都放置了书架和满满的图书,不少学生正坐在读书凳上沉浸阅读……
“我们专门拿出一节课后服务课,全校统一进行整本书阅读。”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郭诗韬说,学校设置“文溪风荷”阅读课程,以小荷阅读课为主体,以书香研学和主题项目式学习为两翼,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沉浸式阅读
02碎片化读书下的效率之争
在达拉特发电厂上班的“95后”职工刘俊伟,是“听书”的忠实用户。“每天开车往返两地,路上需要将近两小时。一边开车一边听书,平均一天能听完一本书,一年累计能‘读完’200多本书。”刘俊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听书记录,从《人间值得》到《微观经济学》,覆盖文学、社科等多个领域。
然而,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韩郦却持有不同观点。“听书就如同吃速食一般,虽然看似省时,却缺少了应有的养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当是亲手触摸纸张,在字里行间勾画出重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听书所无法取代的。我平日里经常参加线下的读书会,与众多书友一同潜心阅读,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这种感觉特别棒。”韩郦说。
心理学教师杨勇强分析:“成年人选择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时间成本。但认知科学表明,听书对复杂信息的处理效率低于视觉阅读。例如,哲学著作的抽象概念需要反复回看,而听书难以实现这一点。”

听书爱好者选择听书书目
03寻找阅读方式的平衡点
在包头,市民们用行动展现出对两种阅读方式的灵活选择。退休教师孙建国清晨打太极时听《资治通鉴》,下午则研读纸质版;初中生罗宇用APP预习物理知识点,课后对照教材整理笔记。多名教育学家表示,阅读的本质是思想对话,载体变迁只是技术的外衣,能让灵魂觉醒的就是好方式。
左弘翊妈妈表示,听书时孩子容易走神,尤其是抽象概念较多的学科内容,纸质阅读更能促进深度思考,而且听书平台的算法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阻碍系统性知识构建。所以她更鼓励“整本书阅读”,希望通过导读课、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培养孩子们对纸质书的喜爱,同时将听书作为睡前故事或科普类内容的补充。
《周宇和你读经典》栏目主持人周宇也建议,成年人可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阅读方式,听书更适合叙事性内容,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仍应以纸质或电子文本为主,同时应定期进行“主动阅读”,如做读书笔记、参与读书会,避免知识碎片化。
在包头的校园、图书馆、家庭乃至草原牧区,阅读方式的变革正悄然发生。正如新华书店包头书城经理张岚所说,目标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书香飘满鹿城。在这场“耳朵与眼睛”的阅读之争中,包头市民用行动给出答案:夕阳下,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旁,戴着老花镜翻书的老人与戴着无线耳机的少年,共同构成了传统与未来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
策划:张建芳 周旭
文/图 记者:曹 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