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英:巴黎臭虫 | 意长意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2:00:00    

法国巴黎一只嗅探犬趴在电影院的座位边,表示它在那里发现了一只臭虫。视觉中国|图

我素来对聚众活动心怀恐惧,像奥运会这种上万人聚集在一个场馆里的盛事,让我在畏惧中夹杂着好奇。朋友说,上次巴黎举办奥运是一百年前——1924年,如果再不去看,这辈子恐怕都没有机会了。我在2024年8月的某天去看了一场羽毛球比赛,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可怕,一切都井然有序。从地铁站出来,已经有志愿者指路,观众是根据座位区域分流的。我刷了事先准备好的二维码,很顺畅地就进去了。三场羽毛球比赛同时进行,身后是三个狂热的体育迷,呐喊声像亚马孙吼猴,没有话筒,声音简直可以震破耳膜。他们训练有素、旁若无人地呐喊,让前后左右的观众都忍不住侧目。我也试了喊加油,但发出的声音似乎只能自己听到,还好后来中国运动员赢了,我感觉一股难以名状的激情在内心澎湃,顿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去体育馆看比赛。

乐极生悲,参与聚众活动之后,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身上长满了细小的红点,奇痒无比,尤其是手上,简直可以用红斑密布来形容。因为是8月,大部分医生都放假了,还好最后找到附近一个皮肤科医生在坐诊。我约了医生去就诊,有第二天的号。到了约定的时间,进了一栋奥斯曼建筑风格的楼,房间里很寂静,像是普通人的住所,地上铺着雅致的地毯,我的球鞋不忍心踩上去,就避过地毯,走入等待厅里,坐在小沙发上等着。

医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让我躺在一张小床上,用电筒照亮长出红疹的地方,盘问了发病前后的活动,问都吃了什么,我说吃了黎巴嫩菜,不过是常吃的,之前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又回忆在看完比赛之后,在雨中穿过的一片树林,感觉有虫子掉在身上。医生顺势说,一定是被“游行毛虫”咬了,那是橡树或松树上长的,会引起炎症和刺痛反应,近期好多去树林的人都中招了。说完就给我开了一些涂抹的消毒消炎的药。出诊费加上后来去药店买药花的钱,一百多欧没了,想着生病可以就医,问题一定很快得到解决,也是欣慰。

我回去仔细涂抹了医生开的药,过了几日,身上的红疹变本加厉,变成了一片片像是风团的东西。又回去找医生,医生说是虫子咬的伤口引起了荨麻疹,开了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又花了上百欧。不过,我一直有过敏的问题,皮肤被虫子咬了,身体产生过激反应也是正常。我回去服用了抗过敏药,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反倒一直在恶化,晚上睡不着觉,红疹蔓延到身体四处。但这时更难约到医生了,我的医生朋友说,怕是要化验血。我依然心存幻想,总会过去吧,那几日继续吃着抗过敏药,也不算难熬。

一天晚上,我坐在床上看书,感觉有小虫子爬到了身上,再转身去看,发现床头爬了很多细小的虫子,顿时惊恐万分。医生之前的诊断都是错的,我原来一直被“床虫”折磨,就是肆虐巴黎的臭虫。套用张爱玲的话说:巴黎是一袭华丽的袍子,可惜里面全是臭虫,树林里还有毛虫,比虱子可怕多了。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已经有很多人深受其害,有的甚至因此得了抑郁症。这种害虫可能会出现在任何人家里,不分贫富贵贱,给人带来恐慌,已经成为普遍灾难。我和朋友匆忙去大型超市买了一堆治理臭虫的药水、药粉,到了收银台那里,一位胖胖的女收银员说,这些都没有用的,她家也有同样的遭遇,只能把所有东西都丢了。我们心存幻想,依然把各种生化药水、药粉带回去了。房间是住不了了,只能睡在沙发上,还好没有继续被咬,恐慌也慢慢过去了。在这之后,作为这场臭虫灾难的唯一受害者,我去了海边,身上的各种红点、荨麻疹在两个星期之后慢慢消退了,像噩梦一样散去。那间被臭虫占领的房间,后来是专业团队来解决的,在几个月之后,害虫也销声匿迹了。

这次遭遇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阿根廷蚂蚁》: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个孩子搬到了阿根廷的一个小城里,租了一间房子。他们把孩子放到床上,出门办事。回来发现屋里全是蚂蚁,孩子被咬得很惨,给房东打电话抱怨,房东说自个儿家也全都是蚂蚁。整个故事就是讲大家怎么对付蚂蚁的。有人根本不管,否认蚂蚁的存在;有人觉得这就是命运,没办法;还有人觉得自己很聪明,一定能把蚂蚁消灭。这对年轻夫妇最后也没办法,只好搬家,搬到海边去,那儿没有蚂蚁。我的QQ名十几年来一直叫“阿根廷蚂蚁”,在暗示自己生活对人的某种噬咬是无法避免的。

夏天的这次遭遇,让我换了一种眼光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炎热、上下坡、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似乎都不是问题,最可怕的是那些潜藏在暗处更小的敌人。假装看不见、盲目自信会显得可笑,但直面它们,也很影响心情。有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吃完喜欢的烤肉,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我感叹了一句:“又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一天,好无聊!”朋友说:“你是不是嫌刚才那只蟑螂没有掉在正吃的肉上啊?”的确,我刚吃完烤肉,就有一只蟑螂从天花板掉到了盘子里,那时幸好我正要离开,我近视的眼还看到了收银台的桌子缝隙里有蟑螂在爬。

“阿根廷蚂蚁”真是无法避免,除了对抗,更需要的是耐心。那种无休无止的噬咬,就像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麻烦,让人苦恼。旧的“蚂蚁”被治理了,新“蚂蚁”源源不断,无论如何,首先都要避免恐慌,在经历曲折起伏之后,没准会找到出路。

陈英

责编 邢人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