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4万份名录铺就寻亲路 500多幅画像重现英雄容颜——叶庆华与高校志愿者接力守护“红色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0:37:00    

央广网北京4月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7年11月30日,军人孟祥斌同志因奋不顾身救一位跳江女青年而不幸牺牲,年仅28岁。2009年至今,他的妻子叶庆华自费为超过700名烈士寻亲,并组织多所高校学生绘制烈士画像。他们把烈士亲友的记忆碎片用画笔还原,帮助他们与烈士跨越时空“再相见”。

2023年9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芜湖市南陵县为李家发烈士的妹妹赠送全家福合影(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16年来,叶庆华一直在做一件事:搜寻资料,为烈士“寻亲”。她收集到了4万多名烈士的信息,成功帮747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叶庆华表示:“我会浏览网页上烈士寻亲的消息,自己去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寻找一些外地的烈士,再把墓碑等信息整理出来。在寻找过程中,我会打电话给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核实有没有这些烈士,确认之后再询问村里的长者,之后继续寻找,一般村里年纪大的会听说过这些烈士的故事。有一部分烈士家属知道其亲人牺牲在哪个省,但具体在哪,他们不知道。”

2024年4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芜湖市白茆镇捐赠烈士画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叶庆华说,寻亲的每一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叶庆华介绍:“这样的故事太多。王文兰烈士是抗美援朝牺牲的,当时他的母亲非常反对他去,但儿子说,‘妈妈,去前线作战是为了让我们翻身的农民能够守住胜利的果实。’王文兰牺牲后,他的母亲收到了烈士通知书,她唯一的心愿是能找到儿子的墓碑,这位母亲是带着遗憾走的。2019年,我们找到了烈士的家人,当时烈士的嫂子还在,她就说了一句话,‘兰弟回来了’。”

2024年7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广德捐赠烈士画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一次机缘巧合,她又开始用画像重现烈士精神。叶庆华回忆,2020年,李长芝烈士的亲属请她帮忙找人给烈士画像,叶庆华托女儿的国画老师帮忙完成。

叶庆华说:“李长芝烈士的儿媳妇找到我,希望我能够画一张画像,去圆一个心愿。我就找到国画老师周辉,周辉老师说只要是为烈士画像,肯定是义不容辞的。”

收到画像后,70多岁的李洪生第一次“见到”父亲李长芝的模样。

之后,越来越多的家属找到叶庆华,希望也能有一张烈士画像,作为些许安慰。

“我们希望以最简洁的方法,让烈士亲属提供照片,以画像的形式还原烈士的样子。我们再跟烈士家属沟通,直到烈士家属认可这张画,画像就完成了。”叶庆华说。

2024年4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宣城市郎溪县赠送烈士画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在叶庆华的组织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学生们纷纷加入为烈士画像的志愿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王伟介绍:“第一批我们总共画了6幅,当时是全国十多所高校共同接力开展的。画完之后我给志愿者们做了视频,这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很多关注,志愿者分享了很多感悟,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很多烈士亲属都80岁、90岁了,他们都在渴望和他们的亲人相聚,而我们现在做这项工作也正是在与时间赛跑。”

2024年7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程功乐在广德市绘制烈士画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多数时候,王伟和志愿者们都会前往烈士老家,当面与家属沟通,捕捉曾经的记忆,尽最大可能还原烈士的样貌。

王伟表示:“因为我们拿到手的资料只有几句样貌描述,要去跟烈士亲属不断询问样貌特征,去找村子上见过他们的人不断地去比对,这过程比较难。如何把他们记忆当中的样貌或者模糊的照片转化成生动面庞,对志愿者来说是比较大的考验。”

潘宏宇绘制的王开淼烈士与烈士儿子合影(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学生潘宏宇去年暑假加入为烈士画像的活动,目前已经画了14幅。在他看来,绘画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刻画眉眼,要反复琢磨、不断尝试如何把精气神画出来。

潘宏宇介绍:“最难绘制的部位就是人的眼睛,因为眼睛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部位。在今年的寒假里,我去了江西于都为高得祥烈士画像。高得祥不仅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烈士,他的两个儿子也都牺牲了。在描绘他的眼睛时,我既想画出那种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坚定目光,又想透露出他对儿子的骄傲和对家人的不舍之情,这是最难表达的。”

潘宏宇绘制的高得祥烈士画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2023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专门成立“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由王伟担任负责人,并在创客中心腾出一间画室。

王伟介绍:“之所以给我们团队起名叫‘红色青春守护人’,是因为现在‘00后’大学生绘制的这部分英雄,大多都停留在20岁左右,跟他们的年龄非常相仿。我们觉得做这件事情不仅是在守护这些革命先辈的热血青春,同时是在守护这些青年的红色青春,所以给工作室取了这个名字,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如今,仅安徽师范大学,先后有400多名志愿者为烈士画像,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还原了500多名烈士的容颜,让他们与亲人得以跨越时空“再相见”,但叶庆华从没想过给自己画一张“全家福”。有学生志愿者悄悄为她准备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张他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叶庆华自己还没有一张这样的画像,也从来没有让我们绘制这幅画像。后来志愿者就来绘制了,画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正好一个契机,就是她到我们学校介绍我们工作室的画像,活动当中突然拿了这幅画像出来,第200幅画像正好是送给她的。”

学生志愿者们为叶庆华一家绘制的全家福(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叶庆华表示:“当时很惊讶,我都不知道。我认为我已经很坚强了,因为孟祥斌走了17年,我觉得我会很坦然地面对,但那一刹真的绷不住了,当时慢慢蹲下来,就真的哭了。”

叶庆华说,接下来给烈士画像的工作还会继续,同时会建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展馆和烈士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事迹。“我们还会继续,我们的计划是只要烈士家属有需要,都愿意去手绘英烈的形象。我更希望与时间赛跑,能记录下一位烈士从出生到成为烈士的故事,这就是我最想干的事。”

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在芜湖市烈士陵园为烈士碑文描金(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张欣晖在芜湖市烈士陵园为烈士碑文描金(图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早已不局限于还原烈士容颜,王伟说,他和学生会走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添色补漆,还通过红色绘本制作,让烈士“活”过来、“动”起来。“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在给这些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的烈士绘制画像,他们的家属都渴望再次见到他们年轻的面庞,这是他们很多人等待了几十年的愿望。这些年我们不仅为烈士画像,也绘制了很多英雄事迹的故事绘本,还去烈士陵园为烈士碑文描金,去了很多中小学开展青春思政课。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烈士,了解他们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