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澜澜 王棋 韩建强
你想象中的“炼钢”是什么样?是“钢花飞溅”的浪漫,还是“苦累险脏”的艰苦。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炼钢特级技师郑久强,用36年见证了钢铁行业从“凭经验炼钢”到“数智化炼钢”的飞跃。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被分配到当时的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当时的炼钢车间“苦累险脏”,炼钢工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小心被飞溅的钢水烫伤。
“当时一去就觉得,‘钢花飞溅’的场景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我也有点想退缩,但是看到老工人在转炉前指挥炼钢,感觉他们像战场上的‘将军’,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炼钢工。”郑久强说。
从那以后,郑久强每天早来晚走,虚心跟老工人请教炼钢的技术和经验。“炼钢过程温度一般在1600至1700摄氏度之间,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温度高了消耗增加,低了容易造成生产事故。”郑久强拿着炼钢镜向记者介绍,当年就是用肉眼通过它观测钢水的温度。“想要炼出一炉好钢,必须依赖于工人们对炉温的判断。这是硬本事,别人教不来,就得自己练。”
于是,郑久强就一炉一炉“死盯”,盯完了自己班组,就去观察别的班组。1600摄氏度的高温刺得眼睛又疼又肿,他也努力坚持。终于,他练出了用肉眼精准判断钢水温度的“绝活儿”。
上班跟老师傅们学经验,下班后,郑久强也坚持学习,把白天的经验和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总结出方法,再在第二天的工作中验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他进步很快,仅用4年时间,郑久强就被提拔为炼钢炉长,成为了唐钢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炉长。

工作中的郑久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供图
1999年,唐钢进行技术改造,淘汰所有的8吨小转炉,全部换成顶底复合吹炼150吨氧气转炉,这是当时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郑久强炼钢小组负责炼第一炉钢,准备时间21天。
“这是个很重要的任务,直接影响我们厂技术升级。两周的学习时间,我们每天只睡4个小时。1999年6月29日,当第一炉钢水炼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高兴极了。”郑久强说。
从螺纹钢、方坯、线材等普通产品,到汽车钢、搪瓷钢、硅钢等精品板材,公司的设备不断升级,产品也越来越多。郑久强不断参与技术攻关,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郑久强在主控室。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供图
为了实现从经验炼钢向智能化炼钢的转变,郑久强成功组织并实施了智能化“一键式”炼钢技术。 实现了操作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有机的结合,研发设计出近20种智能炼钢模型,满足了不同生产条件和产品对智能化炼钢的需求,实现了转炉自动“一键式”智能炼钢,在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转炉炼钢生产效率,实现了单炉座班产20炉,创造行业同等规模生产的最好水平。
“现在我们炼钢,只需要坐在主控室里,动动鼠标,就能炼出一炉炉钢水。”郑久强说,“2009年,公司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我们的工作室有三种功能,分别是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示范引领。我们利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技术比武、现场课堂、培训,吸引更多年轻职工参与其中。”

郑久强和同事进行技术探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澜澜 摄
几年来,郑久强创新工作室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50多场次,培训职工达4000余人次,培养出4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10名省市级技术能手,申报国家专利55项,创造先进操作方法29项,申报创新成果12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2015年,郑久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一名全国劳模,我要做好传承,让更多职工掌握先进的炼钢技术,适应现代化的炼钢生产,带动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郑久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