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维辰
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启动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了这顶“高帽子”,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税率优惠,同时享有亏损结转年限延长等优惠政策。
然而,南都日前梳理发现,2024年至2025年3月1日,全国共有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这一数据在2023年、2022年分别为1758家、706家,年均增长1.5倍。其中,江西、上海、河南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数量最多,广东省共取消353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位列第四。

不仅许多企业看重这顶能带来各种显性、隐性利好的“高帽子”,高企数量也逐步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受到越来越多重视。近年来“摘帽”数量成倍增长,自然引起各方关注。
不过,不必过分担心——
从总体情况看,随着“双创”热潮兴起,以及各地相关政策出台,我国出现过高企申报热潮,高企数量不断增长。在高企认定并非一劳永逸、有效期3年背景下,“摘帽”数量随之上涨并不奇怪。
再看多地公开信息,具体撤销原因包括企业注销、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情况发展报表、高薪收入占比不达标、科技人员占比不达标、研发费占比不达标等。南都还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申报高企资格要通过中介机构,有企业和中介共谋骗补情况发生。
撤销不再符合高企标准的企业“高帽子”,是对高企动态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进有出也能提高高企质量,用好有限资源。
相较于不合要求的企业被“摘帽”,值得注意的是,高企税收优惠被认为更适用于毛利率、净利率高的中大规模企业,因此一些小微企业维护高企资格的意愿减弱,甚至不乏主动放弃者。
有企业算了一笔账,该公司是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企业所得税统一只需按照“折合率”5%缴纳,相较于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率,自然更“香”。
也有地方科学技术局在工作总结中提到,因申报高企会带来严格的财务监管,且申报门槛高、手续多、时间长,企业申报积极性下滑,不少企业宁愿“固守”小微企业也不愿申报高企。
还有一些地方奖补发放存在缓发、迟发现象,影响企业获得感。
申报繁琐、政策奖补资金兑现时间长等问题并不复杂,可以通过建立“科技—税务—市监”数据互通平台、举办政策宣讲活动等方式,来简化、优化流程,减少企业申报成本,缩短资金兑付时间,提升企业申报积极性。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该通过何种政策提高小微企业创新积极性。如专家指出,高新技术企业中80%是小微企业,其中一些具备高成长性特质的小微企业,稍加培育便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需要政策精准“滴灌”。
总而言之,数千家高企或被动或主动“摘帽”背后,有积极因素,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考虑到地域差距,提高高企认定等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基于深度调研与细致政策绩效评价,针对性改进高企孵化、认定、培育上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