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又肩负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创新的关键性突破,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对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快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和科技创新效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更突出的新动能新优势。
学科专业是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须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学科专业的有计划布局、有组织建设,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统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使学科专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对高校而言,执行好由高校牵头的重大科技任务,综合行业区域因素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并组建联盟,促进科学问题、技术难题的集智攻关,是加快落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蓝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上海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引导高校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课题,支撑高校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芯片等重点领域产出引领性成果。
重视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结合,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所占比重,完善科研管理机制,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抓住源头原理,在研究中提炼出理论问题、探索出科学规律。坚持将基础学科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围绕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和“无人区”主动布局、超前引领,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从源头、路径、方法等方面增强各个领域的创新动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更新学科专业目录和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有条件的高校加快进入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应用领域,借鉴新农科专业建设经验,加快制定完善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指南和课程体系。
科技创新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链是衔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主体。推进创新人才的全过程培养、全链条发展,高校首先要把紧缺领域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合理扩大理工农医学生培养规模,做好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加快人工智能、芯片、双碳、种业等战略领域人才超常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探索高层次人才“订单式”培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度参与产业实践。深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探索大中小一体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拔尖人才的选拔、评价、保障,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从小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
此外,应发挥产业、平台、项目对人才的吸引集聚和锻炼培养功能,高校可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业+人才”“平台+人才”“项目+人才”的融合发展模式,注重在骨干人才中发现“科技帅才”,使产才融合的孵化器、产业园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形成激发人才活力、营建创新氛围的良好局面。鼓励高校科研工作者到产业一线从事国家科技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致力于工程实践中的重大突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赋能、未来产业循环迭代,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效能整体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硅谷”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体系,重点打造以企业和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品迭代等创新全链条贯通,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会聚的深度融合。
(作者:张卫国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王进军系西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