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间,东方通(300379.SZ)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强烈震动,4月15日,东方通以跌停价收盘。
疑财务造假遭证监会立案
东方通此次被立案调查的核心问题是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尽管细节尚未披露,但从此前已暴露的一些财务瑕疵,可以推测此次财务数据虚假记载问题或许由来已久。
早在2024年5月,东方通曾因2022年收入确认不当被北京证监局责令改正。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泰策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确认的“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智慧云脑项目”及“临沂临港公安天网工程升级改造项目”收入,因财政资金问题终止合同,导致收入确认依据不充分,相关财务数据被调整。这一调整使得2022年净利润从调整前的5921.41万元修正为 - 3936.65 万元,直接导致盈亏性质逆转。
2024年12月13日,北京证监局对北京德皓国际及辛庆辉、戴学成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据公告,北京德皓国际在执行东方通2023年财报审计项目时,存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底稿记录等方面问题。
对于东方通而言,此次被立案调查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东方通在公告中表示,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公司也提示投资者,若后续经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强制退市。
在资本市场上,消息一经公布,公司股价便遭受重创。4月15日开盘,东方通股价直接跌停,截至收盘,股价报11.99 元 ,总市值也从83.63 亿元大幅缩水至 66.89 亿。
审计人员变更或暗藏玄机
在东方通被立案调查前,公司的审计机构及相关人员发生了多次变更,这一系列异常举动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2024年4月29日,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续聘北京大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后更名为“北京德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其2024年度审计机构,聘期一年。
然而,在2025年2月17日和3月26日,公司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因北京德皓国际内部项目安排进行调整,公司2024年度审计签字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复核人及公司2024年度审计签字项目合伙人将变更。
审计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频繁变更,在资本市场中往往被视为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问题的信号。监管部门对东方通的这一系列变动也保持了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审查力度。此次立案调查,或许与审计机构变更背后隐藏的财务问题密切相关。
商誉减值拖累业绩,或连亏三年
东方通,作为1997年便成立的老牌企业,在国内软件行业曾拥有极高的声誉。其专注的中间件、网络信息安全及政企数字化转型服务领域,早期竞争相对缓和,东方通凭借先发优势,积累了大量的政企客户资源,在中间件市场更是占据重要份额,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2014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后,东方通手握充足的资金,开启了一系列扩张之路。通过战略投资、并购等方式,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业务覆盖范围,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近年来东方通的发展却陷入泥沼。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业绩持续恶化。从2021-2023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净利润出现了急剧的反转。2021年还能实现归属净利润约2.48亿元,到了2022年却亏损约3937万元,2023年更是大幅亏损6.73亿元。进入2024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据业绩预告,东方通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32亿元至5.37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6.73亿元。虽然亏损收窄,但公司将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且亏损幅度较大。
深入剖析其业务板块,传统主业基础软件中间件业务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9%,显示出该业务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转型相关板块也在努力拓展市场,除智慧应急业务外,其他业务营业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这表明公司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布局初见成效。
但公司的整体业绩却未能因此得到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全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前期的大规模并购使得东方通积累了大量商誉,而部分全资子公司在报告期内经营业绩远低于预期,未来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基于这些因素,预计计提商誉减值金额约3.5亿元至4.2亿元。
东方通被立案调查事件给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公正。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增强风险意识,谨慎投资,避免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行为而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