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成7个全国文明城市、110个全国文明村镇、128个全国文明单位、22户全国文明家庭、39所全国文明校园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对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进行了表彰。其中,我省7个城市、110个村镇、128个单位、22户家庭、39所校园获得殊荣,在全国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工作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始于2005年,每3年创建一届。我省于第五届创成安宁市等2个城市,实现零的突破。第六届创成昆明市、曲靖市等7个城市。本届创成保山市、丽江市、罗平县、大姚县、开远市、蒙自市、文山市等7个城市。至此,我省已累计创成全国文明城市16个。同时,与上届相比,本届全国文明村镇创成数量增加43个,增幅64.18%;全国文明单位创成数量增加51个,增幅66.23%;全国文明家庭创成数量增加8户,增幅57.14%;全国文明校园创成数量比上届增加8所,增幅为25.81%,我省本届“五大创建”总体情况取得了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20年来的最好成绩。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省委领导下,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一体纵深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坚持“三树牢”理念,推动文明创建。树牢全周期管理理念,准确把握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锚定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的工作原则,把绣花功夫用在平常、抓在日常,因地制宜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效,有力有序组织相关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开展创建活动,以过硬成绩、良好状态参加全国创建评估。树牢为民利民惠民理念,通过文明创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不断优化便民服务渠道,提供优质服务资源,整合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让群众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试点开展“市民满意度回访”“我为创建建言献策”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让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树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理念,以培育婚育新风、整治殡葬陋习等移风易俗领域重点工作为抓手,指导全省14865个行政村(社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和约束性措施进行修订,指导全省1271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议事章程和红白喜事活动公约;持续开展“最美村规民约”评议和展示交流活动,培育26个“云岭好家风”示范点。云南省“三树牢”的做法在2025年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上作大会经验交流。
着力改进创新,实现“两大转变”。探索建立文明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强调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全面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诚信建设等系列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乡村“家长夜校”“五个普及”“云南好人”发布交流等品牌活动,让文明时时可感、处处可见,实现从集中创建向常态长效建设的转变。坚持干部是文明创建基本盘、群众才是文明创建主力军的理念,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优先解决大量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推动实现了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深刻转变,实现从机关干部为主向全民全员参与的转变。
下一步,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将组织好新一轮创建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深走实,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大会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其中,我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绍兴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李伯藩等8人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王丹
责编:李晓梅
编审:韩蕾
终审:周健军
相关报道>>>
祝贺!云南这些城市、村镇、单位、家庭、学校、个人获全国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