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出声音,通常需要声带振动,当疾病夺走喉咙和声带时,意味着人生猝不及防地被按下了静音键,但却有这样一群“无喉者”,他们不断练习,学会了用食管说话。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喉切除的病人正在练习用食管发声。
他发出变形金刚一样的声音 用食管和人说话交流
“大家不要怕声音不好听,我们要多练!”7月2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十一期食管发音训练班上,站在讲台上的赵静波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与在场的病友交流。
和一般人说话不同,赵静波的声音听起来自带“电音”,就像电影里的变形金刚,因为喉癌进行了喉部全切手术,赵静波的每一个发音都是从食管发出的,这让他的声音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自带电音的说唱歌手。”他很喜欢唱歌,这样介绍自己。
已经用食管说话5年多的赵静波,是他们共同的榜样。
赵静波是食管语培训班第六期的学员,这次他特意来到现场为病友们加油打气。“让大家看到我的状态,能更有信心。”赵静波笑着说,“现在买菜、聊天、唱歌都没问题,连划拳都不在话下。”
去年4月,他还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病友们演唱了《中国功夫》。“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虽然声音略带机械感,但当他唱到说唱部分时,台下的病友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拍子。“以前就爱唱歌,现在音调可能不太准,但说唱还是可以的。”赵静波笑道。
他表示,通过食管发声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打嗝,并勤加练习。从学会打嗝到慢慢说数字1、2、3,再到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赵静波大概花了半年时间。刚开始说得并不流利,后来在朋友店里帮忙,天天和人交流,他越说越顺。
“别太在意声音的差异,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只要你觉得和正常人一样,别人就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赵静波鼓励在场的病友,“只要多练习、多交流,你们一定能说得比我更好!”

已经学会用食管发声的喉癌病人与医生一起合唱。
他们都在努力 希望重新“说话”
食管发声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和赵静波一样进行了全喉切除的患者,从内蒙古专程赶来“学说话”的陈先生和他的7位“同学”都觉得,自己一定能重新发声。
7月2日,59岁的陈先生听着讲台上老师讲解如何练习“打嗝”的方法,一字一句记着笔记,“能发声!”是已经因喉癌进行全喉切除的他目前最迫切的愿望,“不能说话,很痛苦!”他在写字板上写下。
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后,陈先生一直在寻找能让他重新发声的专业培训班。原本计划在北京进行康复治疗,但培训班迟迟未能确定开班时间,这让他倍感焦虑。
“我想早点能说话。”陈先生在写字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得知父亲的心愿后,陈先生的女儿立即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她发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经开展了10年的食管癌培训班,而且开班时间正好合适。通过多方联系,他们很快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的主管护师徐凤莲取得了联系。
“6月27日确定后,29日陈先生就从内蒙古过来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主管护师徐凤莲回忆,陈先生对学习食管语发声技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就是练”成为他这两天在写字板上写得最多的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表示,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3万人患喉癌,近5000人因全喉切除失去发声功能,变成“无喉人”。这意味着众多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痛苦,还要面临无法正常发声交流的困境。
食管语是利用食道上端作为新声门,将气体送入食道上端贮气,用唆气的方法,将气体压出食道入口,从而发出轻微的声音,经过口、咽构语机构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它不用辅助工具,更能接近正常喉咙发出的声音。
据悉,自2011年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已成功举办十期团体食管发音培训班,帮助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无喉者掌握发音技巧,重获新声。今年,还首次系统性地开展了食管发音训练师培训班,培训其他医院的医师掌握方法,去教会更多需要重新“学说话”的病人。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