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从字义上看,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合乎规范。它的作者不详,可能是秦汉人所作。
《尔雅》共有4 300多个词语,分19篇,2 091个条目。前三篇解释一般的词语,类似现在的语文词典;后十六篇则分门别类来解释各种事物,类似现在的百科词典。在古代,一本《尔雅》在手,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尔雅》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问世以来受到中国人的推崇,名列“十三经”之一。
东汉时期,有一次光武帝刘秀在云台大宴群臣,属下捕捉到了一只有着豹纹的老鼠,光武帝一时不知为何物,就问群臣。各位大臣也是大眼瞪小眼,相顾无言,不知道究竟为何物。这时,有一位叫窦攸(yōu)的大臣站出来说:“陛下,这个东西叫鼮(tína)鼠。”光武帝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说的有根据吗?”窦攸从容地说:“我是从《尔雅》上看到的。”光武帝连忙命人查阅《尔雅》,里面果然有这样一条:“豹纹,鼮鼠。”光武帝很欣赏窦攸学识广博,特意赏给了他一百匹帛,并嘱咐群臣的子弟们跟从窦攸学习《尔雅》。
在东汉以前,《尔雅》还不为士人们所重视,直到一只小小的鼮鼠出现,光武帝亲自下诏,这部字典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尔雅》风行一时。
据有关学者考证,鼮鼠是一种松鼠,动物学称之为“花松鼠”或“豹鼠”。它全身灰褐色,背中央有黑色的条纹,两侧为相间排列的浅黄色条纹(即豹文),体长约十厘米,树栖生活。
到东晋的时候,有一个叫郭璞的人,更是把《尔雅》当作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历时18年,他不仅为《尔雅》文字做注解,还为《尔雅》注音和作图。使原来晦涩难读的《尔雅》成为一本比较容易看懂的书。他的《尔雅注》也成为后代研究本草的必备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