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设立于2014年6月的大连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往来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在国家级新区的强大阵容中,大连金普新区有着什么样的定位?作为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金普新区在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入推进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等方面,又发挥了哪些作用?
大连金普新区区位优势显著,被赋予“一地一极三区”的战略定位,即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2017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大连片区全部位于金普新区境内,面积占辽宁自贸试验区一半。
手握区位和战略优势,金普新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如何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双轮驱动
4月10日11时,X439号快速货运班列满载着汽车零配件等货物,从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始发,23时30分左右便到达吉林长春兴隆山站。在国铁沈阳局大连铁路物流中心支持下,“大连—长春”城际班列今年4月已由普快货运班列升级为快速货运班列。从辽阔的黄海之畔,到广袤的东北平原,具有港口、物流等区位优势的大连,与向北延伸的铁路线共同构筑起东北集装箱铁水联运交通网,为东北区域外向型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物流通道。
辽港集团大连港集发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中心经理李广超告诉记者,凭借丰富的外贸航线资源、自贸区资源和铁水联运枢纽资源,大连港加快推进港口铁路物流枢纽、内陆港、服务节点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夯实“航线+港口+班列+内陆场站”一体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外向型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初步形成以沈阳东站、白城北站、兴隆山站等为内陆铁路枢纽,与大连大窑湾港区铁路物流枢纽互联互通、无缝衔接的集装箱铁水联运典型线路。2024年,大连港外向型铁水联运典型线路业务量同比增长18%;2025年一季度,兴隆山线路业务量同比增长52%,白城北线路业务量同比增长5%。
入职35年来,斯大精密(大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珩见证了新区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正值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金普新区一部分)高速成长期,公司是早期到此投资的日企之一。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又吸引了其他日企到开发区投资建厂。”在他看来,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金普新区,当地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明显的区位和战略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日资企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内市场配套能力显著提高。如今,我们一改原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格局,越来越多的原材料、零部件从进口改为国内采购,产品也从100%出口转变为出口与内销并重。”何珩说,现在公司将精力集中于附加值较高,对设备投资、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的数控机床整机生产,与中国市场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大连金普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吕东升介绍,新区建有集装箱、汽车、矿石等一批专业化码头,拥有20万吨级集装箱、40万吨级矿石、45万吨级原油等开放泊位50个,已开通106条集装箱航线,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98%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量,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所在地。同时,这里拥有大连开发区、大连自贸片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大连保税区、大窑湾综合保税区、湾里综合保税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
金普新区实现外贸外资双轮驱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金普新区商务局局长王大民介绍,2024年,新区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665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74.18亿元,同比增长2.3%,占大连市51%、辽宁省30%。新区现有外商投资企业2423户,其中日资企业896户、韩资企业382户、欧美企业265户。
金普新区在推动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瓶颈短板。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左莉认为,新区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有待提高,保税区和自贸片区的政策创新力度仍需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亟待完善,尚未形成具备东北亚强辐射力的枢纽格局。左莉建议,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推动新区向更高层级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先行区转型,加快构建“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国际物流枢纽,拓展国际航线与班列网络。
“我们将继续加快构建覆盖东北全域的‘班列+班轮’铁水联运网络,为东北内陆货源提供高效畅通的外贸物流通道。通过持续推进支持铁水联运政策、联运模式创新等举措,为东北腹地货主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铁水联运服务,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助力东北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广超说。
制度创新
大杨集团是大连市服装龙头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西服出口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告诉记者,由于个体身材差异,西服面料经常存在超单耗标准的情况。同时,定制化西服往往交货期非常急,对通关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需求得到了回应。针对定制化服装“短生产、急交货、零库存”的特点,大连海关所属金普海关创新服装加工单耗管理模式,打造出口服装加工产业“单量单裁+智能化监管CRM”新模式,利用智能化监管系统替代人工审核,进行智能比对、智能审核、智能监控,实现定制化服装加工全链条严密监管。该模式已推广至9家服装企业,定制服装交货时间从10天降至3天,助力辖区加工贸易产业向定制化、高端化转型。2024年监管“定制化”服装出口230万件,金额9.8亿元,同比增长4.9%。
大杨集团所属大连大杨创世进出口有限公司副经理刘新国说,其保税区分公司坐落在自贸区,金普海关结合自贸区相关优惠政策,为服装出口企业出台了单量单裁等创新举措,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效益。
去年底,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大连自贸区“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新模式”入选。大连泰星能源有限公司事业管理部副部长滕黎红说,大连自贸区会同金普海关采用“企业自检+逐批检验+抽查检验”新模式,实现了锂电池塑料包装箱的重复利用,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推出“进口汽车全过程监管数字化新模式”“进出口车辆运输降本增效新举措”,推动油、矿、粮、气等大宗商品贸易全面“保税化”……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制度创新局局长鲁俊林介绍,大连自贸区坚持首创性、集成式、差异化探索,聚焦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项目难点堵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高质量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挂牌以来,累计推出7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
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跨境投资税收服务体系,是金普新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又一成果。大连金普新区税务局局长张元军表示,该局以跨境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健全“引进来”“走出去”纳税人缴费人沟通机制、税收政策服务机制和涉税诉求解决机制,成立税收服务专项团队,让外资企业充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不过,在一些关键领域,金普新区尚未形成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模式和制度体系。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霍云福认为,首创性不高、数据跨境壁垒、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不顺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吕东升表示,要着力深化首创性、集成式、差异化改革,创造更多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成果,更好发挥自贸区“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海关、税务、金融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扩大创新举措的应用范围,打破部门间壁垒,凝聚制度创新合力,提升新区整体竞争力。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及时调整和优化制度创新策略,不断推出惠企力度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创新成果。
提升效应
“金普新区是东北对外开放前沿,通过对外开放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深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大连石岛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鹿林说,该公司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让“金普制造”走向世界。“金普新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让外商企业对落户投资更有信心,也让我们对大连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
金普新区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通过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联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普新区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是大连制造业最重要的承接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已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24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2家,实现总产值3855.1亿元,占大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3%;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3%。截至2024年末,新区累计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瞪羚企业107家。
吕东升介绍,金普新区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优势,正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多措并举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势能强劲。同时,利用制度创新优势和区位战略优势,以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农行大连分行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高水平的跨境金融服务。工行大连分行成立跨境服务专班,采用“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为资金汇出开辟绿色通道。交行大连分行推出“航运管家”特色产品,为航运物流业提供成本低、速度快、全自动流程的线上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大连分行围绕金普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加强“融资+融智”全面合作,力求在绿色金融领域实现更多创新与突破。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焱说,自贸区平台优势还需进一步发挥,更好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目前外资利用集中于传统制造领域,国外科技成果的本地化与产业化转化仍有不足,科技创新“关键变量”难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李焱建议,应深耕中日韩合作,在汽车装备、海工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携手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同时巩固拓展欧洲市场,强化与俄罗斯的高水平合作。
左莉认为,为打通“开放—振兴”链条,必须构建新区与老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可通过建立“金普新区—老工业城市”联动发展机制,设立产业合作飞地园区和开放成果共享机制,打造覆盖辽南城市群的制度辐射圈,实现产业链延伸和数据流通,带动整个区域嵌入全球产业网络。同时,将新区部分开放功能复制推广至老工业腹地,联动大连保税港区与沈阳、鞍山等地通关系统,构建“通道+枢纽+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通过区域适配提升制度型开放的整体效应。(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