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张北县马囫囵村:啥变了?思想活络了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0:40:00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通讯员 王丹

在张北县马囫囵村,村民张永在自家院里看着3头圆滚滚的牛犊,脸上露出了笑容。日前,在记者采访时问起这几年的乡村变化,这位曾经紧锁眉头的汉子脱口而出:“啥变了?思想变活络了呗!咱村搞的这些创新路子,真宽!”“创新”成了他口中最高频也最鲜活的词汇。

马囫囵村是张北县战海乡的小村落,位置偏远,全村296户727人,仅有约80户常住人口。过去,村里基础建设薄弱,农业产业底子单薄,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

张北县马囫囵村全貌。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摄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这句当地谚语曾是马囫囵村人苦涩的生存写照。张永作为建档立卡户,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在肩头,全家都指望那几亩靠天吃饭的莜麦能增加收入,但市场价格不稳定,辛苦换来的收成除去口粮,几乎攒不下啥钱。

2021年,“90后”任树梅回到马囫囵村,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张永远远一瞥,心里便拧成了疙瘩:“一个女娃娃,能成啥气候!”在他固有的认知里,乡村振兴是沉重而遥远的事,与“年轻”“女娃”这些字眼格格不入。

张北县马囫囵村村民张永正在为牛拌饲料。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摄

然而,这位张永眼中的“女娃娃”思路开阔、行动果决,上任不久就利用56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从张北县财政局引入了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肉牛养殖场项目。该项目不仅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扶持周边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与牧草种植业,2024年仅此一项就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针对莜麦种植附加值低、销售难的痛点,村“两委”再次创新思路,在县财政局的支持下建起了标准化莜麦加工厂,并成功注册“马囫囵莜面”商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加工厂对本村种植户实行“低价加工”政策,大幅降低村民原粮转化成本,同时承诺“优先收购本村优质莜麦”,并以高于市场行情的保护价签订订单。“低价加工+优先优价收购”的双重保障彻底解决了“张永们”最担心的“种了卖不掉、卖了不值钱”的老大难问题。

张北县马囫囵村肉牛养殖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摄

村“两委”一系列创新举措扭转了张永不服输的“犟”劲,2023年,当肉牛养殖项目再次动员时,张永没有像以往那样扭头走开。“为了咱们村的发展,咱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他破天荒地主动走进村委会,一次性购入了3头牛。从此,他追着技术员问饲料配比、学防疫要点,那股子“犟”劲全用在了钻研养殖新技能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底他家又添了3头牛犊。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创新”成了张永反复念叨的词。“这养牛的模式,创新!不用自己愁销路,技术还有人管。”“那加工厂,更是创新!咱的莜麦在家门口就变值钱了,还优先收咱的!”朴实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村“两委”创新实践的认可。

“下一步,我们计划借力张北草原天路的旅游资源在村里建设养马场,并在天路沿线开设跑马体验项目带动村民致富。”张北县马囫囵村党支部书记任树梅对未来发展已经心中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