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苏文旅高质量落实“十四五”规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9:11:00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5年历程中,江苏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强化责任担当,创新思路举措,高质量落实《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重大工程顺利推进,主要指标基本符合甚至超过预期,为“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艺术创作“江苏现象”持续放大

“十四五”期间,全省文旅系统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创载体和创特色相并重,持续落实“三个尊重”、完善“三项机制”,改进艺术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挥省艺术基金“孵化器”“助推器”作用,创作推出一批契合新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戏剧作品《打折》获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获第十六、十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组织实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并获评文旅部改革创新十佳案例,部省联动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面向全国构建起“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镌印风尚”美术书法品牌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艺术展示传播交流平台。

艺术人才队伍青蓝相继。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国有文艺院团长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选树更多名家大师和优秀骨干人才。2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5人获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艺术创作生态持续优化。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和评估定级工作,形成基层院团“涟水现象”,探索形成“多演好戏、好戏多演”有效机制。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小剧场规范高质量发展并举办小剧场演出季,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获评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是“加码”百姓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江苏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获得感,真正做到既“解需”更“解渴”。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扎实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新评定的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建设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和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实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实行“以需定供、区域互送”“政府端菜、百姓点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文化资源下移,创新开展“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等系列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饱览“文化大展”、乐赏“好戏连台”、畅享“精彩非遗”。

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传承地,江苏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十四五”时期,全省文旅系统聚焦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赋彩美好生活。

推进文物研究保护利用强省建设。推进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全覆盖,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5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省国有馆藏文物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提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主题游径,兴化市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创成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统筹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实施中小博物馆品质提升计划。创新开展“博物知旅”系列活动,推出“玉润中华”“无尽藏”“宇宙猜想·启程”等有“看头”的精品展览,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传承文明和社会教育功能。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

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构建完善基础厚实、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增至12个,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62个;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增至227人,位居全国第二。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策划开展“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等活动。

高质量建设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编制完成《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2个省级专项规划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系列规划,立足全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省市联动长江文化节,组织创作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和大型美术长卷《长江春色图》,遴选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

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彰显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占全国的11.3%;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1.5%……“十四五”时期,江苏充分释放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主动适应文旅市场发展新趋势,打好消费促进和产业升级“组合拳”,努力担当提振消费生力军,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和人文经济学新实践。

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出台促进全面复苏“江苏文旅十五条”等政策举措,就营业性演出、入境旅游、夜间文旅消费、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等出台增量政策,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策划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和乡村旅游节。“创新引导促进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扩容”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迭代升级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民宿等业态产品,推广“演出+旅游”“音乐+旅游”“展览+旅游”“影视(微短剧)+旅游”等业态,推动小剧场规范高质量发展,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发演艺新空间和大型旅游演艺项目。

创新文旅融合新型业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打造“跟着‘苏超’游江苏”品牌活动,开辟“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新场景。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出“苏旅贷”“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支持文旅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和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梯度培育优质文旅企业,加快引育头部文旅运营企业,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

“水韵江苏”展现生动图景

如何更好彰显我省“外揽自然风光之秀、内得历史人文之胜”独特优势,绘就展开新时代“水韵江苏”生动图景?“十四五”期间,江苏发挥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彰显“水+文化”鲜明特质,打造全域可游的魅力空间。

构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提出并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体系,培育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接续制定“廊、带、区”系列实施方案,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系统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湖地区文旅协调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

推动景区度假区强基焕新。制定出台旅游景区、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沉浸城市”休闲空间、“小而美”县域旅游,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化体验地、旅游目的地。

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全方位立体化塑造高颜值、深内涵、有品位的“水韵江苏”品牌形象,创新办好《游遍江苏》《传承人》电视栏目,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和旅游推广中心,组织国际文旅资源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在感知江苏中读懂中国。

文旅数字化建设亮点纷呈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带动文旅行业深度变革,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十四五”期间,江苏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蕴藏的机遇,探索文旅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数字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新优势。

打造智慧文旅标杆工程。建设运行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形成3大主题库、35个子库、3.82亿条数据的文旅行业数据资产,对全省文旅行业6468家监管主体单位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实施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面向全国游客上线发行“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

拓展智慧文旅应用场景。扩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等旅游新产品和智慧导览、实时客流预测、精准目的地推荐等旅游新服务,推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信息化创新示范项目。苏州“拙政问雅”、无锡“拈花一笑”、扬州“二分明月”等“文化+创意+科技”数字文旅新产品新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沉浸式体验“圈粉”年轻群体。

加强文旅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开展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性文旅科技创新成果。制定旅游业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47项,发布全国首个跨国合作地方标准《国际游客淮扬美食品鉴与服务指南》,“江苏标准”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