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每个康复的患者,都是中非友谊的新坐标”(海外纪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5:44:00    

在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副主任医师王舟(前)为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新华社记者 司 源摄

3月的一个清晨,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5岁半的男孩哈马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中国援建的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复诊。3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左腿股骨下段严重骨折,溃烂的创面反复感染,导致腿长缩短约10厘米,无法站立行走,经历9次手术仍未能痊愈,当地医生曾断言“只能截肢”。

在取得患者家属信任后,第24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农建部提出引进骨搬运技术对其治疗,并克服重重困难从国内获得一套外固定支架。在中尼两国医生的密切协作下,手术成功实现了骨折端的复位与固定。

术后百日复诊时,哈马已经可以蹒跚行走,双腿恢复等长,骨折愈合良好。他的家人紧握医生的手说:“感谢中国医生,是中国技术保住了孩子的未来。”

由广西派出的援外中国医疗队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在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国家筑起健康长城。创伤骨科、心血管内科、脊柱外科、中医诊疗中心等多科室,以及十余个现代化手术室见证着中尼医者携手创造的奇迹。

在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中国医疗队经历了许多危急时刻。2024年12月16日夜间,一名尼日尔女性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垂危之际,副主任医师王舟和护士文丽娜迅速穿戴好手术服,快步奔向手术室。在无影灯下,王舟熟练操作导管,试图定位患者堵塞的冠状动脉。由于患者血管病变复杂,导管推进异常困难,每一次尝试都像在黑暗中摸索,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最终,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支架成功植入病变部位,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平稳,整个手术室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穿过连廊,艾草香气引领记者来到中医诊疗中心。36岁的塞迪正在接受针灸治疗,银针扎在他的手脚上。“中国医生用几根银针就治好了困扰我数周的面瘫。”他指着墙上的经络图说。

据中医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庆武介绍,中心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已接诊3000余人,目前可提供针灸、拔罐、刮痧、推拿以及中药颗粒剂等诊疗服务,并从去年开始将近百种中药颗粒剂以小袋分装,方便患者携带和服用。

2016年8月,中国援建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在尼亚美落成,总占地面积16公顷,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是尼日尔乃至西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谈起中国医疗队,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院长马马内·达乌教授赞不绝口:“尼日尔与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极为成功,这是一项长期、真诚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我有幸与两支中国医疗队共事,无论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是对当地居民的无私帮助,他们都值得我们高度赞扬。”

“从1976年到今天,我们医疗队先后派出了751人,为当地近百万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每个康复的患者,都是中非友谊的新坐标。”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负责人说。

(据新华社尼亚美电 记者张健、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