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郎树德:人类学、文学等跨学科方法带来的研究突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8:23:00    

郎树德 讲述 卢梓璇 整理

我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谈对玉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的认知过程。

在考古学研究领域,玉文化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我们开展田野调查时,主要关注陶器、石器等常见遗存,对玉器缺乏系统研究。这种状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转变——良渚、红山、齐家等文化遗址的重要发现,促使学界开始构建早期玉器三大谱系。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玉器的产生、发展及其考古价值真正进入国际学术视野。各位若走访世界各大博物馆,会发现这些文化体系的玉器收藏已成体系,这正印证了前辈学者在玉器收藏与研究方面的前瞻性。

以我个人经历而言,早年参与大地湾遗址发掘时,虽接触过零散玉器,却未给予足够重视。随着全国考古发现的积累,特别是西北地区齐家文化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理清了中国玉器的发展脉络:新石器时代中期(约8000年前)已出现小型玉质工具与饰品,至4000年前形成以玉璧为代表的规模化礼器体系。这种演变揭示出玉器从实用器具向精神载体的转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玉器价值的认知经历了重要转变。过去我们惯用西方文明标准(文字、金属、都城)衡量中华文明,近年则提出玉礼器应作为中国特色的文明要素。这种认知突破在西北考古中尤为明显:先民通过玉器构建的信仰体系,承载着通天地、禳灾祸、佑族群的集体意识,这正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重要表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特别崇尚玉器,一直到现在,年轻人都要戴玉质装饰品。以前玉器排除在我重点研究的范围内,现在经过几年发展,我也认识到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几大系列之一,而且我们也搞清楚了很多玉器的原料、产地。冯玉雷教授和叶舒宪等学者策划实施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活动具有特殊学术价值。作为考古工作者,我虽仅参与部分调研,但深切感受到他们作为人类学、文学的学者、作家,跨界考察、研究,对考古界玉器的产生,尤其对西北玉器的产生的考察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和成果在他们的学术笔记、论文和考察报告中有所体现,在冯玉雷长篇小说《禹王书》中也有所体现。小说中涉及到玉文化、彩陶文化和昆仑神话。特别是《禹王书》对昆仑神话的文学阐释,为理解西北地区彩陶与玉器的文化共生提供了独特视角——神话叙事与物质遗存在此形成奇妙互文。

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中国玉文化》公选课程具有深远意义。我很高兴同学们愿意去了解玉器,了解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玉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连接。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郎树德,1945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从事考古研究和文物鉴定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1981年起主持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大地湾考古发现被学术界评为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先后参加多次全省文物鉴定工作,考察鉴定了上万件馆藏彩陶,对西北地区古文化及彩陶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出版专著《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据报告》(主持人):《彩陶》(合著)《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等。先后在《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等杂志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

卢梓璇,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玉文化》(2025春季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