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烟台清明节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现场,专家分享清明习俗文化内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8:5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彩墨轻点风筝面、折柳遥寄清明思。清明节的习俗源远流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4月2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文明新风”烟台市2025年清明节文化传承暨移风易俗宣传活动现场,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逄云惠从清明春祭渊源、蒸面燕以及簪柳习俗等方面入手,对清明节的内涵作了深刻阐释。

“春雨惊春清谷天”,逄云惠介绍,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是在汉代确立的,《汉书》曾记载“三月中,雨渐多,谓之清明”。紧接着,她从长岛、蓬莱一带的清明习俗入手,详细讲解了清明节和农耕文化的渊源。

大家十分熟悉的清明扫墓活动,古时称“春祭”。逄云惠在分享中提到,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春季祭祀扫墓的习俗,那时的人们认为春季万物复苏,祖先灵魂亦需要慰藉,但是当时祭扫的时间未定。到了唐代,注重以孝行天下,祭祖之风盛行,为方便官员回乡祭祖且不耽误工作,唐玄宗把寒食节墓祭归入五礼之一,将寒食节和清明节气放在一起,放假三天。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还要在坟头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过坟。同时,还可以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扫墓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如敬献鲜花、栽种树木等,网上祭扫等也成为新的方式以解游子不能亲自回家祭扫的哀思。除了给自家先人上坟外,清明节还是全国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隆重节日,各机关、团体和学校在这一天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先烈英灵,继承革命遗志,因此,清明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节日。

除扫墓祭祖,清明节还有上巳节的习俗,有踏青郊游的传统。“上巳节”是古人的“修禊节”,也叫“禊祭”,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来祓除灾祸。到汉代,“祓禊”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是将其当作宴饮游玩的好契机。近代烟台在清明时节就有放假传统,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南山赏花,称“逛梨花”。

有关清明节的民俗还有很多。逄云惠在分享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流行。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因火烧而死的介之推。每逢寒食节,人们就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因此这种面燕也被称为“之推燕”。现在烟台很多地方仍有这一习俗,将面团做成燕子的形状蒸熟,寓意春燕归来,吉祥如意。莱州、栖霞、龙口、招远、蓬莱等地称之为“燕窝窝”“疙瘩燕”。

除了蒸面燕,清明节还有簪柳的习俗。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有谚说“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人们认为插柳能接阳气,迎吉祥、避邪祟。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荡秋千、放风筝、做青团、碰煮鸡蛋等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大家希望以此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